《项链》:一堂价值巨大但缺陷明显的课 范美忠
(2011-03-26 11:12: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也务正业 |
(1)我觉得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关于情节的几个环节的提问和研究的部分没有必要,因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须动脑筋,属于比较低质量的对话部分。
我们来看看教师提出的问题:
1•这是一部关于——的小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规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果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
2•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3•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呢,我没有看到。在提出问题这个层面上也充分表明了整堂课是教师主导,而学生较为被动。
(2)当选取傅学磊同学的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这一说法来进行讨论的时候,是利用了学生的观点,而且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说这是这堂课的第一个亮点。尤其可以就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讨论,因而此一设问有较大意义,为第五个环节的讨论提供了基础。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她这样的变化,如果是莫泊桑本人,作者,他会更欣赏哪一个玛蒂尔德?他更欣赏变化之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变化之后的玛蒂尔德?他是喜欢玛蒂尔德A,还是玛蒂尔德B ?
我请一位男同学来回答一下。(示意)你来说,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后面一个——前面一个很虚荣,后面一个比较真实。
师:很实在?请坐。我们同学把莫泊桑想成一个革命无产阶级作家,可惜情况恰恰相反。
(众生惊讶,笑,低声议论)
(3)这是老师提出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其实我不太赞同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跟文本并无多大关系。而且问题提出来以后的操作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为什么只叫一个男生回答呢?并且急于抛出结论呢?可以多抽几个同学回答,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然后再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争论,很遗憾,这里没有充分展开讨论。除了欣赏变化前或者变化后的玛蒂尔德之外,学生还可以回答:莫泊桑对变化前后的的玛蒂尔德并无偏爱,因为他对她都抱同情的态度。教师的论断依据的是作者的女性观,可以由这种女性观推出莫泊桑在现实生活中更欣赏变化前一类女性,但未必就一定能由此推出作者在作品中也更喜欢变化前的主人公,因为作者对自己创造的人物可能有特殊的感情。不过如果把此一设问作出引出作者是否应该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的观点态度和判断的问题,从而切入莫泊桑福楼拜在小说观念和小说叙述上的重大突破和革新,那么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作为独立的问题本身对这篇小说而言未必有太大意义。
所以,根据莫泊桑本人的女性观,他更应该欣赏哪一个?显然,玛蒂尔德A,但是他在文中却没有丝毫的流露,为什么?因为他的创作原则——
莫泊桑的创作谈
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做结论。而呀把它留给读者。
《小说》,《莫泊桑随笔选》p88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
师:莫泊桑的创作观,继承他的师父福楼拜,很具有现代性,就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所以他在文中没有流露出来,对吧,隐藏得非常好。
(4)教师顺势推出作者的创作观,应该说这也是本课的精彩之笔。因为福楼拜和莫泊桑在小说创作学和叙事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作者退出,在叙述中隐藏自己的观点,而尽量只呈现客观事实(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小说文体革新上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这一精彩没能更精彩,也就是缺乏开放性和学生讨论思考的过程。干吗要在问了学生之后自己立即抛出答案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要隐藏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你认为作者在作品中该不该隐藏自己的观点?问题是开放的,而且有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可能会更深入和精彩。学生会认识到:这种作者退出一方面尽量保持了讲述故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的角度来说:给了读者自己思考判断的权力,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保留了作品的模糊性、暧昧性相对性,同时还避免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对作者教化和强加观点的反感。还可以再产生疑问:作者真的可能从作品中退出吗?作者退出真的能增加作品的客观性吗?这里就切入关于文学真实问题的讨论,我想这对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帮助将会是巨大的。当然,学生在讨论中还可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我”的阅读;这是一部关于——的小说
虚荣(王奇wen?,高姗姗,胡佳斌……)
诚信(陈璐 王jing,蔡艳秋……)
贫富、差距(许乐乐 张超……)
梦想、欲望(陶洁婷……)
命运(王富强,凌琪,俞建岚……)
师:五大类,我们看看同学的名字,每一类都请一位同学来大致地说一说,简要地说一说,你的观点,以及你的理由。
(5),应该说这个设问尊重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和独立判断的权力,可以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最后把小说的主题归结到命运,一反过去的虚荣说,也有新意,而且有文本中作者的感慨和解说为证,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这是此一课录中最为成功的环节之一。而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简短的评价也很精彩,比如
师:贫穷的问题,是吗,(示意)请坐。这里我们倒也可以看出,一个小人物,她对抗风险,生活中偶然事件,她的抵抗力怎么样?
生:(低声)很弱。
师:好像比较弱。所以以后张超如果去开个保险公司的话,可以拿《项链》这篇文章作为传单给大家看,对吗?
(众笑)
师:需要买点保险哦,小人物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也有道理。
这里的回答非常机智幽默!但在操作上也不是不可以探讨,比如当主张某一种观点的学生说完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马上问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的理由。因而使得同学之间的对话和观点交锋未能展开,有学生的个体思考和感受,却无相互之间的对话。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操作:在一个同学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和理由吗?如果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倾听和观点交锋。
但关于这是一部什么小说的问题的探讨和处理上,我觉得还值得研究。教师似乎刻意反对以前的虚荣说,而要归结到命运说上去,我觉得这有点单一化和非此即彼的味道。他们之间难道就真的是相互排斥,要么对要么错吗?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诚信是从人际伦理的角度来看,贫富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而文学不是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应从人性(比如情感,心理性格等等)和人的存在的角度切入。所以这既是一部关于虚荣欲望和梦想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命运的小说。他们是我们观察作品的不同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的层次,这就是命运主题。
教师在否定虚荣说的时候,引用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说法。女孩子想得到这么多玫瑰确实很虚荣,至少我没看到过有人送这么多玫瑰,但是“两朵玫瑰”跟“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样吗?这里也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我觉得佩两朵花不虚荣。何况虚荣心或者人人都有,太强就成病态了。家里很穷却要佩昂贵的宝石就是太虚荣。如果思考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从根本意义上是因为命运,这点无话可说,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老天注定,你选择反抗虚荣等等都是命运,你的性格你的天赋出生地肤色等等也是命运注定的。但在此一文本中,我们如果把命运仅仅看作嫁给穷人和偶然地丢掉了一条昂贵的项链的话。我们会发现,悲剧既是因为命运,也是因为性格,比如虚荣和自尊要强。如果她不那么虚荣,就不会借那条项链,也就不存在丢失的问题;如果她不那么自尊要强,直接告诉路瓦栽夫人:对不起,我把借你的项链搞丢了!夫人可能会告诉她:没关系,是假的呀!所以究竟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呢?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呢?所以肯定命运说并不一定就要否定虚荣说。虚荣不一定带来悲剧?难道悲剧就一定是命运悲剧吗?我们有多少悲剧没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在里边?我在评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把悲剧划分为三种: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
(6);与《灰姑娘》的对比:应该说这里是最出人意料的出彩之笔,也是学生、听课教师及评委最预想不到的环节,而且也确实非常有价值,问题也确实该教师提出,因为根据学生的知识视野,恐怕很难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充分显示了郭老师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功力。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角度来说,当某一种写法普遍化之后,这种主题就可能成为一种原型,比如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比如中国传统中落难公子中状元迎娶佳人的故事。当成为一种陈套之后,有尊严的写作者就通过有意识的反动来达到颠覆陈套推陈出新和切入真实的目的,在文学史上这种颠覆也成了一种比较流行的写作方式,比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对情爱小说滥套的颠覆,美国后现代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对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童话的颠覆等等,而戏妨、反讽和解构,也就成了典型的后现代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但是,且看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在表格中列出了对比项;并且不断引诱学生,我们看教师的发言:
师:不美满,感到自己很不幸。请坐。(示意)后面,不满的家人。
……
师:请坐。(示意)后面。某次契机。
……
师:她们都匆匆忙忙只做了一件事情,舞会一结束就出去要干嘛?
从操作来看,我觉得这里值得商榷,教师干吗一定要自己列出对比项呢?让学生自己来对比不行吗?不行,至少这堂课上不行,因为时间有限。如果让我来作一下对比,重新阅读两个文本进行仔细的对照,四十分钟时间还未必够。因此,教师为了在四十分钟之内上完自己预设的内容完成对《项链》整个文本的解读,不得不匆匆自己抛出对比项,而且焦急地对学生进行暗示!从而未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她们自己来对比探究,学生只是被动而又匆忙地记住了教师的结论。问题在于:这么多的预设内容是不可能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而本应是用一两周时间之内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的。而此一对比可以作为作业交给学生在课下完成。郭老师过于重视知识传递的量和解读的完整性与深度而舍不得忽略丢弃一些东西。这里我就有了疑问:在一节课中有必要传递这么大的信息量吗?有必要涉及这么多的问题吗?一节课之内就一定要把文本充分解读完吗?解读的绝对高度那么重要吗?正是因为过于追求这些,才出现了忽略过程,问题没能充分展开,强行牵着学生往上走的情况。引导自然是需要的,但到什么程度却是需要考量的。实际上我觉得,在一节课之内如果能充分深入讨论一两个问题,也就可以了!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蜻蜓点水地忽略过程匆匆跑完预设程序,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得如何,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是值得怀疑的。记住教师和专家的结论不是目的,懂得了阅读欣赏文学经典的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根本目的。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这种文本细读的精神值得赞赏!提出文本细读是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专业的阅读所必须的。郭老师在这个方面显然甚为用心。
生:灰姑娘。
师:请坐,其实小说一开始,他就在告诉你们,我要写一个跟灰姑娘有关,但是又不一样的故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请注意这个“也”字。
好,接下来,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1, 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
2, 《项链》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也非常有价值,但也未必一定要教师提出。如果前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比较两个文本,那么学生就可能自己提出这两个问题并且作出解答。尽管如此,教师提出来也可以,问题是在讨论的过程中,限于时间关系和一元化结论的思维,教师匆匆诱导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且自己抛出了答案。比如下面对话:
师:灰姑娘她通过爱情,本来很贫穷,后来和王子结婚了。她的等级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等级发生了变化。
因此,问题的设问是开放的,而答案却是封闭和单一的,主要是教师诱导,最后是教师自己总结和给出的。
“灰姑娘”模式的核心——
绽放的青春,
以爱情超越等级,
幸福的结局
下面的操作问题与上面一样,都是因为没有让学生课下充分去比较,所以才需要教师诱导和给出结论,因此整个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导教师中心,是高度预设高度确定缺少变化和开放性的课堂。而从郭老师最后的夫子自道来看,他几次上同一堂课没有多少变化,之所以如此,跟预设过强,课堂结构过于刚性,讨论展开不够有关,因此就很难有意外和教师结论之外的,根源于学生的有价值生成,也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难度和容量上作出适当的调整!
(7)最后关于结论的出人意料部分,个人提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我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是:荒诞和残酷之感。这么一条假项链让玛蒂尔德劳累了十年,太残酷了!
取消了她十年艰辛劳动的所有的意义,对吗?(教师语)
取消了意义不就是荒诞吗?
同时,这种出人意料的手法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欧•亨利的惯用的结尾手法,这里是不是可以作一定的拓展呢?比如:短篇小说应该如何结尾?
而下面抛出的郭宏安和金克木的莫泊桑小说读后感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对莫泊桑小说的综合判断和感觉,读者不可能仅仅通过此一篇作品得出,而应是在看了大量作品之后的总体感觉和概括。大多数学生看过莫泊桑的小说集吗?我表示怀疑!至少实录中没有表现出来。既然这样,学生就无法整体把握莫泊桑小说的特征,就无法自己提炼,而只好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记住专家代替他们作的结论。因此,除非学生自己课下阅读了作者的大量作品并已经自己对其作了总体评判,否则是不适合抛出专家结论的。专家不能代替学生感觉!至少也还应该问一问: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吗?或者:你们赞同两位专家的看法吗?或者抛出专家对《项链》而不是对莫泊桑整个小说的评论,再就专家的评论进行讨论就比较好了!
(8)我觉得下面一个环节在这堂课上没有必要,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即使提出来,也未必一定要在课上解答,可以作为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这个环节本来也不应该是课堂上的事情,而应该是学生下去研究的。这样的打通文学电影的模式提炼必须是在学生充分熟悉这些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去研究。但是从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提问来看,学生都看过《流行花园》,一部分学生看过《曼哈顿女俑》。而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和右边列出的三部长篇,学生可能基本都没看过。
但是,但是这里面,你看看(示意PPT)——右边这一路下来,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到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直到《项链》,你可以看出一条什么样的传统?
生:(沉默)
这个问题太难了。而且缺乏文本阅读的基础,缺乏充分的时间来分析,因此学生只好沉默。换作我,也许在短时间内也只好沉默。在诱导也诱导不出来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结论的情况下,郭老师才只好自己来告诉结论了。
师:这些女子,你是否发现,她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吗?
玛蒂尔德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见?文章里面有没有?
……
师:太好了,请坐。“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所以你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有主见的女人啊!
大家看一看,我想说的就是,这一排下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它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佩服我们班的三位同学。
这个结论其实还是可以质疑的。比如,这几部作品的共性真的只有“女性的自我发现”?没有其它?非得这个结论不可?即使有主角的自我发现?但究竟是人的自我发现呢?还是女性的自我发现?为什么这个时候女性会自我发现?这种自我发现跟当时的社会和精神潮流有什么关系?
(9)最后“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其实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但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深入下去,有点遗憾!
(10)关于最后两个作业:其实切入点都是很好的,教师如果不具备充分的视野功力,是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但我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阅读基础去提炼才子佳人的模式?还有作者对荷马,弥尔顿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和生平已经了解多少?这样足以做论文的题目,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基础来完成?另莫泊桑的失明固然跟其创作有关系,但荷马、弥尔顿和博尔赫斯是否已经跟《项链》难于扯上关系?教师课后布置的题目是否尽量不仅仅跟作者,最好也跟文本有关系,或者至少主要跟本文作者有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