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鹤琴与《家庭教育》

(2015-03-23 14:55:16)

    陈鹤琴(1892-1982),现代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上世纪20年代先后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创办中国最早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开现代儿童教育研究先河,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90年前(1925年),教育家陈鹤琴的两本教育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继出版,受到国内教育界普遍重视。前者是陈鹤琴根据对自己初生长子一鸣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试验、记录、研究,采用国外心理学研究方法,写作而成。后者是陈鹤琴继长子一鸣出生后又得一女,取名秀霞,继续自己的观察实验,总结归纳家庭教育心得、方法。他曾写道:“我们知道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引自《家庭教育》,1925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12页)当时,国内新教育思想大潮涌动,教育界流行一本记录19世纪德国“天才少年”佛戴(现译:卡尔•威特)成长过程的家庭教育书籍《佛戴之教育》(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又译《卡尔•威特之教育》)。佛戴的父亲经常费尽心思考虑如何教育儿子,他经常带儿子出外旅行,儿子在父亲指导下学习观察事物,知识与美感逐渐丰富、发展,同时学会了多种方言。佛戴在年幼时通晓五国语言,九岁进大学,十四岁获得哲学博士,十六岁获得法律博士并任教于柏林大学,父亲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一天,陈鹤琴的朋友、同事郑宗海(又名:郑晓沧,著名教育家,1892-1979)来到陈鹤琴寓所做客,建议他在儿童心理研究基础上再写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将3岁的儿子一鸣与刚出生女儿秀霞的教育过程与心得记录下来,将他自己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方法以一鸣及秀霞为中心归纳、总结为101条教导原则。不久后,这本书完成,郑宗海阅读书稿后,不禁拍案称绝,感慨道:“我阅过之后,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11页)。教育家陶行知称这本书为“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10页)自1925年《家庭教育》一书问世至今,近一个世纪,多次再版,持续影响了几代读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陈鹤琴也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包括家庭教育学说的基础与起点是儿童心理研究。在他看来,儿童在初生阶段虽有种种不同之处,但是分别不大,饿则哭,喜则笑;见好吃好看的东西就伸手拿来,见好玩好弄的东西就伸手去玩。然而到了少年或青年时期,有的人会怕猫、狗,有的人敢骑牛、马;有的人身体孱弱,有的人意志坚决;有的人知识丰富,有的人知识缺乏;有的人专顾自己,有的人体恤他人;有的人多愁病,有的人多喜乐;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忧郁消沉;有的人长大后成为优秀公民,有的人长大后沦为社会败类,其原因大部分取决于儿童生长环境,首先是家庭的环境与家庭教育观念、方法。陈鹤琴写道:“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22页)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长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与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实验、研究,将儿童特点归纳为7项:(1)儿童好游戏的,父母应重视儿童的动作发展与游戏,一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环境与设备、玩具、器具,二要为儿童寻找适宜的玩伴。(2)儿童好模仿的,成人、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可能对儿童造成影响,应该引起社会、家庭的普遍重视。(3)儿童好奇的,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人应当予以爱护。(4)儿童喜欢成功的,父母叫儿童做的事情应在儿童能力范围之内,不宜太难,以使儿童从小建立起成功感与自信力。(5)儿童喜欢野外生活的,父母、教师应经常带领儿童到野外玩耍,一方面增长知识,一方面强健身体、培养乐观性格。(6)儿童喜欢合群的,需要同伴,父母可以将儿童送进幼儿园,培养儿童适应集体环境的能力;同时,经常带领儿童接触猫、狗、兔子等驯良的小动物,与它们作伴;还可以在家中购置一些布娃娃之类的玩具。(7)儿童喜欢称赞的,父母教育儿童时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特点,使儿童感受到欣赏与鼓励。陈鹤琴写道:“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引自《怎样做父母》,载《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651页)

 

                                             

                                        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陈鹤琴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一是遗传天赋,二是环境刺激,包括教育(学习)过程,前者只能作为基础;后者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就是先感觉外界的刺激,然后将所感觉的事物与所有的感觉联合起来,再发生相当的动作去反应外界的刺激”。(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30页)刺激来自环境,好的刺激,就得到好的印象;坏的刺激就得到坏的印象。他写道:“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引自《家庭教育》,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637页)” 陈鹤琴引述《墨子》中的一段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谓“人的环境”,首先是“父母的环境”。陈鹤琴将“以身作则”作为父母教养子女的第一原则。他指出:“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比如,儿童看见父亲随地吐痰,他也要模仿着吐吐看;儿童听到母亲与他人争吵、恶言相讥或大声说话,他也会受到影响逐渐养成类似的待人方式;反之,父亲的勤奋、敬业、智慧、做事条理与母亲的善良、温柔、耐心、持家等良好性格、道德、生活方式、待人态度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形成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从而使儿童得以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并在未来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父母对于儿童所寄予各种期待。同时,父母应为儿童选择适宜的生活环境,如儿童游艺场、儿童运动场、动物园、花圃、科学馆、儿童艺术、儿童阅览等环境,使儿童从小生活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之中,受到熏陶,培养兴趣,激发与展现才华。

   成人、父母应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

   ——游戏的环境。父母应为儿童预备适当的环境、充分的设备,使儿童开展正当的游戏。

   ——劳动的环境。父母应培养儿童自己动手、劳动的习惯,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

   ——科学的环境。父母应从小培养儿童发现、研究新奇事物的兴趣,发展儿童动手能力。

   ——艺术的环境。包括(1)音乐的环境;(2)图画的环境;(3)审美的环境。

   ——阅读的环境。首先要求家庭与社会都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家庭里,父母阅读报纸、书籍,并为儿童购置各种适宜的儿童读物。在阅读过程中,父亲或母亲应对儿童阅读加以指导,引起儿童兴趣,加强儿童对于书中内容的印象。(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637页)

                                             

                                      培养良好习惯最重要

    陈鹤琴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习惯最重要。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用;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在现实中,许多成年人在性格、道德、审美、生活方式、待人态度、与人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与幼年或少年时期的教育环境、方式因素有关。

   《家庭教育》中列举“儿童应养成卫生习惯”共计25项。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齿”;“小孩子洗面的手巾,应当独自一条”;“小孩子小食的分量不宜太多,而且要有定时”;“小孩子便溺需有定所”;“小孩子大便需一日一次,而且要有定时”;“婴儿不应当终日感受外界的浓厚刺激。”等。他指出,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因为“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小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做父母的要格外留心以免错误。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要打破一个坏习惯的时候,留心不要养成一个新的坏习惯”。陈鹤琴告诫年轻的父母们:“ “切不可欺骗小孩子”,许多儿童从小撒谎的毛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养成的。

 

                                              四                                  

                                        父母怎样教孩子

    陈鹤琴被誉为“永远微笑的教育家”,在他看来,成人、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一切为儿童。”同时,他反对父母对儿童“溺爱”。他认为,父母亲的素质与日常行为对于儿童品质、性格、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儿童教育的根本是父母教育。

   在教育儿童方式上,陈鹤琴主张:以慈爱关怀代替粗暴干涉;以积极鼓励代替消极制裁。他举了一个实例:他看到儿子一鸣拿着一块跑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做毡毯玩弄,他就上前告诉儿子:“这块毯子不干净、有气味,你去房间里找妈妈拿一块干净的。”儿子听后很高兴地将手中的棉絮放下,跑进房间找妈妈去了。如果父母采取强硬方式,将棉絮从儿童手中抢下来,甚至恐吓、打、骂,结果会是儿童不但没有改过自己行为,反而产生怨恨情绪或不以为然,父母的其他教训也渐渐失效。他强调,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儿童从小养成“爱人”精神,因为“小时候如有爱人的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社会、爱国家。”训练方法包括:(1)要能顾虑别人的安宁;(2)对别人要能表同情;(3)对长辈要有礼貌;(4)要能帮助父母做事。陈鹤琴指出,父母应教育儿童怎样爱人;怎样与他人相处,说话有礼貌,天真烂漫;怎样消除儿童的惧怕心理;怎样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怎样激发儿童最后五分钟的勇气;怎样使儿童不说谎话;怎样指导儿童求学。

   《家庭教育》中列举“普通教导法”:

   原则一:对于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原则二: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原则三: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原则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的小孩子。

   原则五: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属不可行,禁止他行。

   原则六:别人做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和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

           给小孩子看。

   原则七: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而予以适当的做事动机。

   原则八: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原则九: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原则十: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

   原则十一:游戏式的教育法。

((引自《家庭教育》序,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547页)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