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1892-1982)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学说与实践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陈鹤琴作为一代教育大师留下的丰富思想、著述,而且对于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思维路径、审美标准都具有启迪与现实应用意义。
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长期封闭的门户逐渐打开,来自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教育观念、体制与教学技术、教材涌入中国沿海城市,教育改革呼声不断高涨,教育家们力图用普及教育方式,培养自立自省自动的共和国国民,振兴国力,实现救国强种的志向。以蔡元培、黄炎培等中国早期教育家从西方教育学说汲取力量,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美育”、“世界观”称“五育”,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渐摆脱“中体西用”的框架,由形式、技术、方法升华为思想、制度,进而成为振兴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与利器。
有一位美国教育家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西方力量所依靠的不是什么精神的或人道主义的传统,而是它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控制以及民主制度。中国最好的期望就是在民族发展的这些方面仿效西方。”(引自《杜威对中国的影响》,【美】托马斯•培里,载《杜威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85页)。同时,来自西方的赫尔巴特“主知主义”和“五步教学法”;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思想;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学说已经在中国沿海大城市广泛传播、风靡一时,使中国新教育从起步阶段呈现“西化”特点。1919年4月30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倡导者、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他的中国学生郭秉文、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人的力促下,从日本搭乘“熊野丸”邮轮抵达上海,开始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的巡回讲学旅程。陶行知写道:“杜威先生素来所主张的,是要拿平民主义做教育目的,试验主义做教学方法。这次到东亚,必定与我们教育的基本改革上有密切关系。”(引自《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1919年,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00页)同年9月正值而立之年的陈鹤琴踏入“南高师”校门,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教授,立即被高涨的“新教育”运动氛围感染,投身于“民主”“科学”时代大潮之中,由此开始了他的教育人生。
一
“儿童观”与“教育观”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观”,即成人对于儿童的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施行教育的方式与教育产生效果。解决“儿童观”,即如何看待儿童和“教育观”,即“儿童观”问题成为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的前提与基础。陈鹤琴通过自己对于初生长子一鸣的长达808天连续性观察、实验、研究,总结儿童生长的身心特性,提出“儿童期”在动物和人发育生长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儿童早期教育基本目的为“适应复杂的环境”。他反对“叫儿童穿起长衫”与儿童“成人化”倾向,将“以社会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作为旧教育与新教育在观念方面的区别,而将“以获得知识,预备升学为目的”与“培养儿童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利用环境,怎样做人,怎样接待事物、接待人”作为旧教育与新教育在教育目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他的教育学说与实践中,民主精神无处不在。
自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开始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教学路径,在他看来,教育应该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获得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自主性;利用儿童自身清晰的知觉形成正确的经验;其目的并不仅在于心理学研究,“无非是把所了解儿童的性情和能力,来做教育儿童的根据”(陈鹤琴语)裴斯泰洛奇有一句名言“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成其为人。”(参见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94页)。陈鹤琴继承了西方教育家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理,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他将儿童特点总结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提出对实施儿童教育应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
他写道:
我再简单地声明于下:(1)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2)儿童秉性好动,我们不要仍旧用消极的老法,来剥夺他的活泼天性,必须予以适当的环境,能使他充分地发展。(3)我们教育儿童,亦当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为知识的门径,我们当利导之。我们有些父母常常摧残这点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实在令人痛恨之极。(4)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具种种教育上的价值,我们更加宜利用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游戏是随年岁而变迁的。(引自《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1921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7页)。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将“幼儿园”一词定义为“儿童的花园”。蒙台梭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强调儿童个性发展,甚至提出“搬开成人的石头。”在陈鹤琴看来,教育如果不使儿童感到快乐便是失败的。教育的真谛在于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潜能、特长,而不是禁锢、压抑儿童天性。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空间……。陈鹤琴主张“活教育”教学原则首先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让他自己去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他们将儿童作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填鸭”或“暖水瓶”。
对照中国传统教育倡导顺从父母意志、重视伦理纲常,将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庸,以及“勤有功,戏无益”教育观念,“新教育”将关注重点放在儿童自身生长特性、独立人格、价值、需求,强调儿童道德、情感、个性与思想、学习、创造能力的发展。成人应为儿童营造适宜其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激发儿童潜在的智能与活力。对于教育者而言,培养“循规守矩”“顺从式”儿童,或是质疑、创造型儿童,体现不同“儿童观”、“教育观”与教育结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陈鹤琴对于“活教育”阐释:
“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已经埋没人性的死教育,反对读死书,它要摧毁传统教育的锁链,让新中国的主人,从淫威独断的痛苦深渊中解放出来。(引自《中国战后的幼稚教育》,1947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415页)
二
陈鹤琴现代课程思想
1923年秋天,陈鹤琴在位于南京鼓楼自己的住宅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当时他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化”幼稚园,作为自己研究幼稚教育的实验园地。陈鹤琴写道:
在我们开办鼓楼幼稚园的时候,我们抱着几个主张:(一)在原则方面:(1)幼稚园的教育,是要适合国情的;(2)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二)在课程方面:(1)幼稚园的课程要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凡是儿童能够学而又应当学的,都应该教他;(2)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三)在教学方面:(1)要注意儿童的健康;(2)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3)要特别注重音乐教育;(4)多采取小团体的教学法;(5)要采取游戏方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
(引自《<鼓楼幼稚园十周年纪念刊>序言》1924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238页)
办幼儿园目的
陈鹤琴指出:“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它的对象早于学龄儿童。它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实在关系于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推而广之,关系于国家社会。”(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2页)与许多西方现代儿童教育家强调“儿童本位”与“自由教育”主张不同,陈鹤琴并不认为,儿童自由与个性发展可以独往独来、放任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他指出,像鲁滨逊孤居荒岛并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他相信,凡是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为有成就的人。幼儿园为儿童提供很好的环境,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高儿童智力与德性。因为“儿童在家里所接触的人不多,有许多家庭因为过分宠爱,孩子到了七八岁时还是唯我独尊,毫不知做人的道德。要培养德性,非把儿童放在人群中不可。幼稚园虽然不是大的人群,但是,对于四五岁的儿童来说,确是一个适宜的人群,可以在这个人群中养成许多人类社会的德性。”
(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4页)幼稚教育目标:(1)做怎样的人;(2)应该有怎样的身体;(3)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4)怎样培养情绪。(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6-19页)陈鹤琴指出:儿童的性情与情感是从儿童时期陶冶、培养的。在幼稚园,音乐、图画、文学和儿童的实际生是培养儿童情感、道德主要途径。陈鹤琴特别提出在幼稚园开设公民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就是培养将来做公民的基础,因此可以养成种种合作的精神,爱护团体、爱护国家的精神。同时又可以培养公民应有的知识与技能,砌成一个稳固的公民基础。”
(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4页)在中国老一辈教育家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具有现代意识与素质的“人”,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儿童不仅要从小教起,还要注意从小教好。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
陈鹤琴对幼稚园作用概括:(1)丰富儿童的经验;(2)有用的动作;(3)完美的环境;(4)检查体格及智力;(5)与家庭合作;(6)游戏化的教学法;(7)暗示性的教学法;(8)精密的辅导;(9)充分的预备;(10)美术思想;(11)医药知识;(12)和蔼可亲;(13)公允的态度。
“整个教学法”与“单元教学”:
实验幼稚园课程是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的初衷之一。他吸取了西方教育家学说,提出五条课程原则:原则一,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原则二,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原则三,富于弹性的课程。原则四,所有的课程允许重编。原则五,非但要适应儿童目前的需要,尤其是应该适应其他的新需要。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五条原则将生活作为课程目的、内容与依据。陈鹤琴解释“刺激”与“教育”原理:外界的刺激在儿童生活中无所不在,儿童在环境中随时随地遇到刺激并适应;教育也是一种更具目的、方法的“刺激”,“所谓搜罗各地方之特别事物来刺激儿童,使儿童能因之生出种种新的需要,教师再设法来适应他们的新需要,这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29页)
陈鹤琴主张:“教育是应该给儿童丰富的经验,还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他提出,幼稚园课程,除了通常规定的故事、手工、图画、唱歌、舞蹈、游戏、谈话等项目以外,还应包括如卫生习惯、做人的德行等儿童应该学的课程,同时还应制定相应标准,“若没有规定的标准,那儿童的能力如何,学业进步如何、品格如何,我们都无从说起。”(引自《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01页)当年南京鼓楼幼稚园尝试编制了课程标准,包括习惯标准、图画等教学标准。
陈鹤琴提出一条著名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他在鼓楼幼稚园先后试验“读法教学法”、“图画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读法教学”实际上就是识字教学,陈鹤琴尝试在“读法”教学中融入“歌谣游戏法”与“自述法”,同时采用“读本”(现称“绘本”)与“随地施教”。凡是儿童能够学的东西都在幼稚园教材内容范围;凡教材需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鼓楼幼稚园进行“识字”教学主要采用游戏、诗歌、谜语、故事画,结合实地参观访问,教儿童编写日记等方式。上世纪50年代,他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是发展儿童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儿童求知的需要,为了发展儿童的思维,我国幼儿园必须对大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他认为,对五岁儿童开展识字教育可以依照儿童的兴趣,通过各种游戏式方法进行,如“儿童对于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认识环境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对唱歌、图画、做手工,也是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找出机会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最爱听故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画故事来进行识字教育。”
(参见《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吗?》,195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85-487页)
“整个的教育”
“经验”、“环境”与“刺激”、“暗示”是陈鹤琴早期教育学说中经常使用的心理学词汇。他曾提出幼稚园课程原则:(1)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生活,即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2)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3)富于弹性的课程。(4)所有课程允许重编。(5)非但适应儿童目前需要,尤其应该适应其他的新需要。(引自《幼稚教育》192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4页)他特别强调,发展儿童治理的主要途径,应根据儿童特点,多给儿童感性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多观察、多活动,扩大儿童眼界,增进儿童的科学常识。他主张“将儿童放在适当的环境里去发展他的生活,儿童必须从直接经验中去学习,去求知识,去求技能,去做人。”(引自《参观德可乐利学校报告》,1936年,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48页)
陈鹤琴不赞成将幼稚园科目分得过细,而是强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他主张“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做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引自《整个教学法》,1928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65页)在编制幼稚园课程应注意的方面:(1)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在编制课程时要顾到儿童心理发展与能力。(2)是发展的、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使儿童对于事物的发展得到整个的概念。(3)是适合儿童心身发展的,促进儿童健康的。(4)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在幼稚园里,要开展包括音乐、图画、文学在内艺术教育,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儿童情感。(4)要养成儿童说话的技能。在幼稚园里要多多给予儿童以机会,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思想,使儿童能够用清晰的语言,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自《幼稚园的课程》,1951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56-457页)他提出“五指活动”,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包括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科学、儿童艺术、儿童文学,强调“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做中学”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的许多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参见《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载《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4-5页)杜威主张,使儿童认识事物基础是儿童活动的能力,而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实践,所谓“做中学”。
“活动”和“单元”是陈鹤琴实现教学目的、实施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与中心,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并引导“活动单元”开展,以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与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设计”、“引导”、“提供材料或环境”、“把舵”与“裁判”职能。陈鹤琴倡导“游戏式”教法。他甚至将学校课堂称为“活动场所”。上世纪40年代,鼓楼幼稚园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包括四项内容:(1)健康活动;(2)对幼儿进行大自然大社会的认识活动;(3)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活动;(4)艺术活动。其中,在认识自然方面,引导幼儿经常注意和观察四季天气、动植物生长过程变化;使孩子获得广泛的知识和养成劳动习惯,以及爱护动植物的优良品德。在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方面,由近到远地介绍周围的社会环境。重视对孩子的语言培养。艺术活动,引导孩子在观察大自然和大社会的优美环境中,对各种事物的形象、声音、颜色感到享受,培养欣赏能力及爱好兴趣。陈鹤琴期待教育进入一种“活”的境界:
我们要以自动代替被动,以启发代替灌注,以积极代替消极,以活知识代替死读书,以爱以德来代替权威。(引自《中国战后的幼稚教育》1947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15页)
三
“活教育”学说
上世纪40年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学说,突出“时代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特点;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去,阐释教育原理与教学原则,体现了他对“教育”内涵的思考与理解,反映了他及其他老一辈现代教育家的共同追求和他经过自己的试验、实践所做总结,从而使这一学说可行实用,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活教育”主要特点有三,(1)时代性:与国家前途、命运和时代、社会发展方向密切联系;(2)系统性,阐述教育目标、过程、标准,形成完整教育理论。(3)“活的教育”,主张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活的人”创造向上、向前的新生活。
陈鹤琴满怀期待写道:
我们也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大家一齐振作起来,研究儿童的切身问题,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我们不能再把儿童的聪明、儿童的可塑性、儿童的创造能力埋没了,我们要效法狂风暴雨的精神,对教育也要用同样的手段纠正过来,开发未来。(引自《什么叫作“活的教育”》,1940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8页)
2014年5月3日
附录:
1.“活教育”三大目标: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2.“做现代中国人”应具备条件:
第一项条件 健全的身体;
第二项条件 建设和创造的能力;
第三项条件 服务的精神;
第四项条件 合作的态度;
第五项条件 世界的眼光。
3. “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
宗旨: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4. “活教育”方法
原则:
(1) 直接的经验
(2) 均衡的发展
(3) 自动的研究
(4) 积极的鼓励
(5) 具体的比较
(6) 分组的学习
(7) 集体的竞赛
过程:
(1) 实验
(2) 参考
(3) 发表
(4) 教师
5.“活教育”教师条件:
(1)爱护儿童;(2)了解儿童;(3)要有积极的态度;(4)要有研究的精神;
(5)要有改造环境的能力;(6)具有国语修养外须有一种专门学科的特长;
(7)须有健康的体格。
6. “活教育”十大特点
(1)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做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3)
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4) 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5) 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
(6) 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7)
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
(8)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9) 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10) 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7.“活教育”五指活动
性质:本活动从儿童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进行时具下列五种性质:
(一) 是儿童实际的工作;
(二) 是儿童能力的表现;
(三) 是儿童集体的创造;
(四) 是儿童活动的联合;
(五) 是儿童工作的检讨。
教师: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时:
(一) 他的责任是引发;
(二) 他的工作是供给;
(三) 他的任务是指导;
(四) 他的态度是欣赏。
内容:本活动的五项工作:
(一) 儿童健康;
(二) 儿童社会;
(三) 儿童科学;
(四) 儿童艺术;
(五) 儿童文学。
8.十三条训导原则
原则一.从小到大
原则二.从人治到法治
原则三.从法治到心理
原则四.从对立到统一
原则五.从不自觉到自觉
原则六.从被动到自动
原则七.从自我到互助
原则八.从知到行
原则九.从形式到精神
原则十.从分家到合一
原则十一.从隔阂到联络
原则十二.从消极到积极
原则十三.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