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谷音老师与“愉快教育”

(2010-08-06 16:22:33)
标签:

教育

初识倪老师

今年四月中旬,陈鹤琴子女及亲属在上海欢聚并举行座谈会,上海陈研会作为嘉宾受邀参加,我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倪谷音老师。在座谈会临结束前,我作为陈家的晚辈代表,最后一个发了言,发言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我自己在写作《陈鹤琴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包括对于陈鹤琴、陶行知等中国老一辈现代教育家所做贡献的认识与评价。座谈会结束时,倪老师专门对我说:“你讲得很好,欢迎你有时间到一师附小来看一看”。

“一师附小”的全名是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由陈鹤琴先生创办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当年曾以实验“活教育”享誉沪上。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先后由刘佛年、张文郁等知名教育家担任校长。上世纪50年代该校曾开展“让儿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课题研究,先后进行过“五年一贯制”、“五级计分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生守则”等多项学制、教育试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1978年,倪谷音担任校长,在她的倡导与推动下,“愉快教育”于80年代初在“一师附小”全面开展,针对当时传统教育观念和单纯升学教育对学生形成的沉重压力,“一师附小”率先提出“使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口号,即使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用倪谷音老师自己的话:“一句话,要使学生们的整个童年都是愉快的,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长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愉快教育”实施后,很快受到全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许多报刊曾广泛宣传;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朝鲜、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外教育界人士和官员前来参观、考察。当时,“愉快教育”为人们热议,并成为国内教育界的热点,倪谷音老师也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小学校长之一。她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先后荣膺上海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1986年获第二届樟树奖,并被推选为全国小学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等职务。然而,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脸上和蔼的笑容俨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现在仍担任“一师附小”名誉校长,每天都会来学校。她的办公室不大,与人合用,不时会有人推门进来说上几句话或通知事情;与她一起走在校园里,几乎所有老师、学生都亲切地向她打招呼,感觉得到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有一句话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

“我在这所学校已经整整六十年了!”

教育的乐园

5月24日下午,我与来自香港的徐国辉博士一同来到一师附小,倪谷音老师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了。在她的引导下,我们首先乘电梯来到教学楼顶层的天台上,参观“儿童农艺园”,在校园中栽花种草、开辟农田作为学生实践场所的做法十分普遍,然而将这个楼的楼顶全部改造成生机盎然的农艺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倪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师附小”的一个特色,因为校园地处市区,地面空间有限,学校就将楼顶天台充分利用起来。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这样的做法并不多见。

在天台上,沿着一条绿色的小径,周围布满了花草。我们来到一座温室前面,旁边是一圈不大的菜园,种植蔬菜的品种却不少,有南瓜、卷心菜、豆类、丝瓜等,可以用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形容;温室中培育着花草,盆栽花植按照种类整齐地排列,木牌上标明各种花植的名称。平日里,温室和菜园由学校雇请专人管理;课余时,学生们来到这里接触自然,感受绿色。倪老师说:“现在学生功课负担重,应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曾在校园中建立“儿童植物园”,按照学生们的意愿,开辟为三园(百花园、瓜果园、育苗园)、三坛(迎春坛、月季坛、紫藤坛)、四行树(梧桐、冬青、珊瑚、棕榈)和一堵墙(常春藤、爬山虎交叉上升,相互依存,爬满三层楼的高墙,终年常青)。前几年,学校从原址搬迁,新校园面积有限,于是就将教学楼顶层的天台充分利用起来,成为美丽的“空中花园”。

接着,倪老师又带我们乘电梯来到一层,参观海洋馆。这儿原是一间库房,愉快教育实施后,学校就将其改造成为海洋馆。走进门去,只见一排排大大小小玻璃水族箱中各种鱼类自由地游弋。在最大的一只水族箱前,里面养着一只大海龟,水底是一片瑰丽的珊瑚,倪老师介绍说:“这是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是学校花了很多力量才弄来的,养护起来也很不容易”。展馆四周的墙上,挂着各种海洋鱼类生活环境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教学楼里还有一层专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室。有一间教室里面摆放着许多与学生所上课程有关的机械装置,演示各种力学、声学、电学和化学现象,从而使学生对于物理和化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在另一间教室里,整齐地排列着机械工作台,上面安装着经过小型钻床、磨床,所有机械设备都经过了专门设计或改装,确保学生使用时不会发生任何危险。还有一间教室里展示着由学生动手制作机器人作品,据介绍,“一师附小”学生曾代表全市青少年参加国际性机器人大赛,并赢得荣誉。

倪老师如数家珍般向作者介绍,她的脸上始终微笑着,表情之中难掩内心的自豪和兴奋。

她十分崇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的六大解放”和“教学做合一”教育学说;更对于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有深刻的感受。在她看来,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丰富多彩的环境可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激发想象力与创新的冲动;而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和实验、实践的能力,使课程真正“活”起来,目的在于造就“手脑合一”,全面发展的“活”学生。

什么是“愉快教育”

什么是“愉快教育”?当年,有人曾经议论说,“愉快教育”无非就是减轻点作业量,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些;有人以为,“愉快教育”就是“轻松教育”,对学生没有什么课业上的要求,让学生放任自流,到头来肯定会影响教育质量。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对于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学说也曾提出过相似的质疑。倪谷音老师曾做个一个精辟的概括:“愉快教育是个性+灵性的教育”。她在《我与愉快教育》一书中阐释道:

——“愉快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我认为,愉快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立足点,正确运用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愉快教育”办学观,不是要教会学生去应试,而是为了教会学生去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愉快教育”学生观,倡导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看成是教育的前提和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提倡把学生看成是有个别差异的人。可以说,没有潜能的学生在学校里是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潜能不是光在考试成绩上表现出来。“愉快教育”在课内外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愉快教育”的目标,决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愉快教育”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教学不只是要学生去继承,还要学生去创造。

“愉快教学法”

倪谷音老师曾将“愉快教育”总结为爱、美、兴趣、创造,即“愉快教育”四要素;制定“实、广、活、新”教学原则。

具体内容如下:

“爱”——倡导以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对师长、对同辈的爱,对集体的爱,进而扩大为对祖国的爱。爱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理想工具与媒介。爱应该是双向的,既要让学生得到爱,也要教学生学会爱。

“美”——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倪谷音老师在《我与愉快教育》中写道“特别是4至10岁的儿童,正处于神经系统幼年成长期,对于一切事物的情感色彩都非常敏感。因此,这个时期是接触美和艺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宜培养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才能。”

□              学科美育。以音乐教学为例,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愉快教育”音乐教学强调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培养情感;用丰富多彩的、变化无穷的旋律、节奏、和声感召学生,使他们通过感情的体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想象。

□              环境美育。环境是一门不断变化的活教材。杂乱无章、丑恶污秽的环境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儿童情绪和性格偏异;而优良美丽的教育环境则能使儿童心情愉快,精神焕发。

□              品德美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勾划了美好心灵的基本内涵。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红领巾,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参加公益劳动;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水晶心,做一个懂诚实、自觉学习、自觉劳动,真诚对待友谊,拾物交公,遇事讲真话,有了缺点不隐瞒、接受意见并努力改正的好孩子。

□              活动美育。“愉快教育”在设计每一项活动时,从主题到形式都要美;都要考虑符合时代特点,能激励儿童去攀登,去争取的志气和理想。各种活动要能在孩子们的脑子里构成画面,产生联想,让孩子置身其中,一面欣赏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受到教育和感染。

兴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育的根据。在日常教学与活动中,提倡教师要运用兴趣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在强调课堂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启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乐意学,更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思维,喜欢思维;学会动手,喜欢操作;学会自学,喜欢自学,做学习的主人。

创造——事实上,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

□              鼓励创造精神;

□              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鼓励儿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一师附小”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办学杰作之一,也是“活教育”学说主要的实验场所。新中国建立后,历届校领导始终延续这一办学传统,使这所学校一直是全上海最具教学质量和特色的名校之一。在学校一楼大厅内,摆放着一尊陈鹤琴先生塑像,倪谷音老师告诉我:实际上“愉快教育”来自于陈先生的“活教育”学说。参观结束时,我们与倪谷音老师握手告辞,面对这位慈祥的教育前辈,我们不禁感到教育的温暖、情怀,更感到了教育的信仰和力量!

 

2010年6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