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数与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感受

(2012-07-17 10:05:04)
分类: 工作材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但小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与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由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在各种媒体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百分数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从报刊提供的涉及百分数的新闻材料入手,引进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之后,再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又比如在教学负数的认识时,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认识负数的意义。学生平时在看电视时会经常看到天气预报,如北京-2℃—5℃,哈尔滨-12℃—0℃,等,教学时可以从列举学生熟悉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入手,(其中有几个在零下的)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温度表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对负数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例如,利用正负数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收入的钱数用正数表示,支出的钱数用负数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通过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加强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用“克”、哪些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跑、量量,感受1米、100500米、1千米、10千米的长短。学生轻松体验,收获成功,培养数感。又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先让学生先摆小棒,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凑成 10” 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十”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9加几的计算方法,很好得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较好得理解了数及运算的意义,使数感得以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