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七年级上册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七年级下册 平行线与相交线
八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轴对称
八年级下册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等
都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
比如说在讲解"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平行"和"垂直"方面,定义中都有限制的词语"在同一平面内"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教材要添加这么一句?如果没有这一句限制性的词句,定义仍然成立么?"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到空间的角度来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平面图形中成立的情况,到了空间中未必成立,让学生动手尝试一下,不仅仅可以获取知识,也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样,对于"轴对称"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章节的内容。
教学大纲强调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要注意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很多教师只重视求积的计算教学,忽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让学生多动手,可以结合有关知识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如“在一个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种分法?”“一张正方形桌子,如果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有几种锯法?”让学生画图表示出来。这类问题既考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多动脑,又如学习了“椎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学生兴趣昂然,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他们设计了门、窗、地面、天花板、及四面墙的面积大小,设计了家具摆放的位置,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数学知识中的有些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经验不一致的地方,如学生往往会误认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总是在上面,“底角”总是在下面,垂线与铅垂线的区别,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水平线与铅垂线才叫互相垂直等。知识教学中,不但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善于帮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经验中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是:
1、加强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制作、测量、折拼等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清楚地理解各种图形的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的计算图形的面积或体积。
2、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即拿一个与原三角形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从重叠的位置经过旋转和平移与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为将来学习图形的变换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近,我观察到,上四年级的儿子对玩魔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摆成一面一样的,五六分钟就能各种颜色都摆出来,而且极具优越感和成就感,他会聚精会神的把魔方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转来转去,注意力极高。还有点刘谦的那种神秘和成就。并说,他下一步要向两面都一个颜色努力。看到儿子兴高采烈的神态,我突然顿悟到,这不就是儿子对空间观念的一个提高么?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感悟,以后在假期中是否应给学生布置一点动手操作题,放手让他们去创造,开学后展示评比,多加以表扬,赞叹。是否这样这样会对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有一些作用呢?
生活处处皆学习,我们的观念和做法的确需要时时刻刻反思,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