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后的评语
(2009-07-13 13:14:36)
教育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学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个特殊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处境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也不完全一样。对不同的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要相信孩子们都 有一个共同的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不能让儿童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泯灭,教育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让孩子想做好孩子的希望之火熄灭。如果做好孩子的心灵窗口被 关闭了,这个孩子的一生就完了。很多坏孩子实际是我们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造就的,因为家长和老师太习惯于说那个孩子是坏孩子了。
某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我们不可能照搬。但我们可以借鉴。管不了别人可以管自己,从自己做起,要想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样的学校里读书,我们就要努力创造一个这样的学校,要想自己的孩子跟着什么样的老师学习,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做这样的老师。自己先做了,再影响别人,从而影响学校,影响整个教育。也许改变教育不是眼前或一辈子能看到的,就象中国的教育家叶圣陶、陶行知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为教育纳喊,过去了近百年,他们指出的教育问题有些依旧存在,但就象革命需要前赴后继一样,教育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历史靠人民来创造,教育的创新改造老师是主力军。我们有幸成为教育者中的一分子,就让路从我们自己的脚下开始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