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小孩的儿时游戏 (上)

(2011-06-17 19:21:43)
标签:

儿时游戏

文化

分类: 往事随风(纪事)

最近小孩快期末考了,虽然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小孩多少有些压力,不过童真无忌,还是贪玩的心思居多,于是每天大人小孩都在上演看电视不看电视、玩游戏不玩游戏的斗智斗勇。想想现在小孩有那么多可以玩的东西,看看那么多成年人都沉溺在网瘾、舞瘾、麻将瘾里不能自拔,强要一个未成年人有那么强大的自控能力,的确也有点过分。回想以前的小孩为什么读书那么自觉,和没得啥可玩的也不无关系吧。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电脑、没有电子游戏机,家里有电视的都不多,最多一个收音机,晚饭后听半小时评书。小孩子们的精力无处宣泄,特别顽皮的10%就出去到处闯祸,剩下还可以教育好的90%就窝在家里认真或者假装认真地念书。那时的学习风气的确好于现在。不过再乖的童年也需要玩具,只是这些玩具大部分现在小孩都已经不会或者不屑玩儿了。

 

搭积木:那时的学龄前儿童如果手里没有一副积木,说明不是家长太不爱护小孩就是小孩太顽皮根本坐不下来。那种积木就是几块方木头、几块三角木头、再加几根木头柱子,摊平了正好装一方盒。标准搭法可以建一个小房子,如果小孩子撒开不靠谱的思路充分发挥创造性,那排列组合是无限的。这些东西简陋是简陋了点,但是没啥思维限制,挺能培养小孩的想象力。那时的积木的确是木头的,现在的积木大多数不是木头的。塑料的、金属的,花花绿绿,随手一拼就是花园宫殿、变形金刚,上次看到一套吸铁石积木,能搞出个埃菲尔铁塔来。不过这种都是随机附送一套图纸,按图装配。以前的小孩是设计师,现在的小孩是工程师。

 

打弹珠:弹珠就是玻璃球,就是当年欧洲人带到非洲、美洲和土著换黄金的那种东西。当然,中国人民智力比较高,知道玻璃球不值钱,所以给小孩子当玩具。玻璃球里很多都会嵌各种各样的彩色花瓣,一个品相好的弹珠玻璃花瓣色彩要漂亮,玻璃要透明、没有杂质,表面不能有明显的破损。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当时生产那些玻璃球干什么,我只想到放在鱼缸里当装饰品。小孩子们则真是把这些当黄金,到处收集不同花色的,然后互相打弹珠,赢了就吃掉对方的。还有一种里面没花瓣的实心弹珠,最不值钱,叫“夜壶弹”,是拿来当炮灰的。好在那时候小孩子就是凑个热闹,输了耍个赖皮,毕竟不是赌球,对方不会硬抢。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