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离开中国:生意,别拿自由说事儿
(2010-01-18 00:00:00)
标签:
退出中国杂谈 |
分类: 温酒乱批书(评论) |
前一阵子为了工作方便,在Gmail上申请了个信箱,在意大利用着从来没碰到什么问题。上个月回国,才发现在中国Google网页上找不到,原来这个“自由”还真是内外有别的。原以为只有小小的网民才会被“自由”困扰,这两天发现天下普此理,即使如互联网大佬Google也架不住没“自由”的不爽,愤而宣布要退出中国了。理由有二:一,被政府审查;二,Gmail被攻击。总而言之,市场诚可贵,用户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于是乎Google站在了自由的高地上,连美国国务卿都表达了关切,中国外交部起而澄清:中国的互联网是自由的。这场口水仗的层次越来越高,网民们也为中国互联网自由争鸣得不亦乐乎。
本人纳闷:至于吗,纯粹一个商业故事,何必搞得大家都像自由战士。
在扒衣服上阵前,不妨让我们先看看Google是怎么盈利的,可能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更精确。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搜索引擎的主要收入不是从互联网用户那里来的,那种收费邮箱的事情只能让门户网站、二级专业网站来干,搜索网站是从商业用户那里收钱:卖关键字广告或者卖搜索服务。广告、服务值不值钱,用户量的大小是绝对的决定因素。搜索引擎的核心竞争力是信息完整性、搜索效率、信息组织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契合度等。用户能搜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越多,自然用户数就多。
Google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在线广告占了99%的收入。要实现这种盈利模式,还能始终保持高增长,说明其在搜索引擎上有巨大的创新优势,能比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搜索方式。Google提供的Google地球和正在进行的在线图书馆计划等就是竞争对手无法望其项背的创新能力。但是因为Google吸引用户几乎完全依赖搜索内容的质量,也使其对搜索内容能否及时传递极其依赖,对互联网管制的敏感性远大于竞争对手。试想如果把Google地球给封了,只开放文字搜索,Google会损失多少用户?因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用户习惯的理解一直和百度有差距,搜索模式方面Google在中国市场不占优势,中国市场占有率也只占了第二把交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创新性的搜索内容无障碍传递到中国用户,对Google至关重要。但是现在除了敏感的政治信息和色情内容,也没人拦着其他内容。所谓的政府审查又不是只审查你一家,Gmail受攻击也不是第一次。如果说就是中国政府有目的地恶搞Google,扶持百度,以目前中国政府的策划水平,估计还使不出这么高技术含量的下绊子手段。况且百度也是美国公司。没什么特别的歧视、现在也没有特别大的损失,那Google闹腾什么呢?
规则,哥玩儿的不是寂寞,是规则。
Google最近干得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在线图书馆工程。刚和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达成一致,Google就在全球范围内宣布了规则:全球作家和出版商都要援引Google和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的协议,在规定时间内或者接受、或者提起诉讼,逾期则相当于自动放弃权利。都快赶上“双规”了。对于小国来说,这比较要命:第一,很多小国没有强有力的作家出版商协会,而作为个体,作家是没有能力、财力和Google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的,只好妥协;第二,即使能组织起抵抗,结果也是得不偿失,例如比利时的十几家出版商和Google较了一把劲,赢了官司,但是代价是从此在Google网页上再也找不到这些出版商,相当于在互联网地球上,这些哥们儿不存在了。所以Google这着用美国国内法吃遍天下的瞒天过海之计先把小国都放翻了。欧盟现在反应过来了,但是因为欧洲没有可以和Google抗衡的搜索引擎,虽然用保护文化的理由来对抗,但是如果Google真的耍开王八蛋,吃亏的还是欧盟,估计最后还得妥协。中国不同了,好歹有个也是争议多多的百度,用强说不定帮了对手,突然袭击又没想到中国版权协会的反应还不算太慢,Google现在只好拿个“拖”字诀。这个时候冒出来所谓的退出中国,无疑能在讨价还价上加些筹码。现在的话题无非还只是网络审查,现实危害还不大,Google不是只要求“不受审查地运营”吗?企业态度强硬,美国政府关切,加上互联网舆论鼎沸,说不定中国政府还真能妥协一些。但是只要妥协了,无论多么无关痛痒,先例就开了:规则是可以讨论的。按照欧美法系的案例法,以后真有版权、税收的争执,这个案例可是相当的有力。
所以说,干自由什么事儿,其实不就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监管和反监管的讨论吗?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Google的美国式舆论策划能力。当年考GRE的时候,数学、逻辑两节都考了满分,对美国式逻辑深有感触。当时有道题到现在也没忘:对酒店来说,接团体餐的卫生标准比接普通顾客要高,但是为什么根据调查报告,团体餐发生卫生事故的概率要高于普通顾客呢?答案是:团体餐出现卫生事故的登记率要远高于普通顾客。也是,一般普通顾客吃坏了,自己吃两片药也就算了,谁去卫生局登记?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逻辑陷阱:
大前提1: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是分析的依据
大前提2:调查报告的数据是准确的
小前提:接团体餐的卫生标准比接普通顾客要高
推导:卫生标准高发生卫生事故的概率低
结论:调查报告中团体餐发生卫生事故的概率要低于普通顾客
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中团体餐发生卫生事故的概率高于普通顾客
悖论
原因:团体餐出现卫生事故的登记率要远高于普通顾客 --》大前提2错误
这是美国式舆论陷阱的典型方式,因为一般人逻辑分析时默认大前提是对的,主要分析小前提和推导,恰恰美国人非常善于在大前提上做文章,在的确正确的大前提1下偷偷塞个大前提2。
再来看看Google事件的舆论陷阱:
大前提1:自由是正确的价值观
大前提2:如果要满足自由价值观,必须让Google无监管的自主运营
小前提:中国政府现在对Google进行了监管
推导:不符合自由价值观是不正确的
结论:中国政府对Google的监管是不符合自由价值观的表现,是不正确的
把大前提2去掉再看看。。。
Google和中国政府博弈商业规则,无可厚非,慢慢博呗,说不定还能对中国网民有好处。但是,这么煽动网民的善良情绪,不太厚道吧?
生意,别拿自由说事儿,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