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上海公用电话亭
(2009-03-22 17:55:05)
标签:
公用电话亭弄堂阿姨ic卡电话上海文化 |
分类: 往事随风(纪事) |
现在生活在上海,通讯手段极其发达,发达到几乎没有人觉得打电话是个问题。手机差不多普及到小学生了,固定电话只要想装随时都有,除了到IC卡电话上打打便宜长途(Skype再发展下去IC卡电话也快进坟墓了),没有什么人打电话还要去找公用电话,因此公用电话亭也都快找不到了。但是在上世纪,特别是八十年代(就是那个手机还叫大哥大、有了就一定要拿在手里人前人后的显摆、重得像砖头可以用来防身的年代),上海的公用电话亭可是连接千家万户的重要通讯枢纽。
那时的上海市中心社区大都以弄堂为单位:在大路两旁垂直的有一条条小路,小到车是开不进去的(那时候路上也没几辆车),小路或两头通大路、或一头不通(死弄堂),里面是一排排的住家,这就叫弄堂。弄堂口往往有个小门卫室,还有过街楼(就是从弄堂一边建到另一边的廊桥),好一点的还有大门(石库门),弄堂里的住房也是五脏俱全,有客堂间(客厅)、灶披间(厨房)、阁楼(储物室)、正房等等。可以想见三十年代刚建时,关上弄堂门,里面就是一个各种功能齐全的独立社区。当然到八十年代,鉴于当时上海住房的紧张,各种功能的房间早就归一成一种用途:住人,在各个房间里密密麻麻地住满了一个个的家庭。
公用电话亭一般就在弄堂口的小房子里,大概走路5分钟内就能找到一个。看电话亭的基本上是住在附近的中年阿姨,有2部到3部电话,有些还有一个专用的只能打入不能打出的接听话机。忘了当时打一个电话是几分钱,应该当时的收入还是比较适合这些热心热肠的阿姨的。电话亭有两个功能:打电话和传呼。打电话不用解释了,就是跑到电话亭付了钱拎起电话打,传呼在当时是更重要的功能。现在的自动电话亭基本没有人用接听功能,当时的公用电话亭就是联络住家的唯一方式。当时给别人留联系方式必留一个公用电话号码。找人时打这个电话,阿姨可以帮你去叫,近的就拎着电话等;稍远点的,就挂了电话等阿姨叫到人再打回来,5分钟10分钟就能把人叫来;简单的事情,或者人不在还可以给阿姨留言,带到口信。当时的人员流动也不大,周围就这么点人,阿姨都认识。公用电话亭是很热闹的,打电话的、回电话的、等别人回电话的、没事过来聊天的,挤了一屋子,很多熟人碰到聊聊天,再传传电话里家务事,相当于半个社区活动中心。
后来新村(当时新建的多层住宅区起名字都叫XX新村,现在都叫小区了)越建越多,公用电话亭也跟着扩张,但是一个公用电话亭覆盖的范围太广,有时候等个回电要半个小时,走的路远阿姨也不乐意。特别是多层住宅,爬楼太累,阿姨就在楼下亮一嗓子:几零几某某某电话!没人的时候也不少,阿姨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没有人回电就收不到钱)。这些新的小区,公用电话亭传呼功能慢慢就没有了。
再往后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有拷机(BB机),公用电话亭里多的就是回BB机的。再往后,很多人家里有了固话,再不需要阿姨去叫。再往后,很多人有了手机。再往后,很多人觉得手机太烦,很想回到没有电话的日子。。。
现在的钢筋水泥把人隔在一个一个的单元,在这些小格子里每个人都有N种通讯方式和世界联系,却从来不去和隔着一堵墙、咫尺之遥的人打招呼,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近了还是远了?
有时也会怀念公用电话亭的阿姨在熙熙攘攘的弄堂,和在公用水斗上洗菜的阿婆道声好,称赞一声乖给刚放学回家坐在门口做作业的小朋友,和刚下班在停自行车的伯伯问声“回来了?”,伴着各家的菜香,穿过大人小孩的喧闹,到这家门口对着楼上:阿凤,回电,带来一片善意的笑声和小姑娘的羞涩,到那家:阿婆,侬儿子讲今天加班不回来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