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扛装  。庙会  。民俗

(2010-03-22 11:06:48)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心情

扛装(也叫扛妆),是上党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

扛装一般情况在二月二庙会上出现,它生存的土壤在潞城市东邑村。

 

顾名思义,扛装就是扛起来的妆扮过的表演形式,它具体兴于哪朝哪代,不可考,据村中百岁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就有了,那么,它最少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

http://s2/middle/5d1a2842g826bb1efa371&690 。庙会  。民俗" TITLE="扛装  。庙会  。民俗" />
   到了二月二这天(近期以来,它成为迎神赛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局限于二月二),村中几乎全民出动,早早地,后生们吃饱了早饭,出门准备,有的家庭孩子到了合适上扛装的年龄,也早早地就准备好了,一般是在3-9岁。先给孩子们勾描好脸谱,然后,把扛装的行头拿出来,一根2米长的铁管子,拦腰焊出一个木马似的坐骑,铁管上绑上树枝,树枝缠花,作妖娆开放状,我小的时候,记得都是纸扎出的花,现在多是绢花,鲜艳而且生动,把孩子放在木椅上,给孩子穿衣服,穿衣之前,要先给孩子缠上1米长的木腿,木腿下方做出三寸金莲似的假脚,然后再一层层地穿衣服,我数了数,共9层,包括衬裤、衬裙、套裙、围裙、披肩、斗篷等等,最后再给孩子裹了头,戴上戏曲中出现的帽翅,一个妆就算大功告成。把这根铁管连同孩子举起来,套在一弧形弯管中,年轻后生钻到弯管中,正好可以套在脖子上、卡在腰间,就可以表演了。

八音会响起来,扛装的后生随音乐扭着,高出正常人1米还多的装上的孩子也随音乐随后生的扭动甩着自己的三寸金莲,身上缀满的铃铛叮铛作响,他们自得其乐,一个装至少得三个后生轮流扛,不然坚持不下来,百姓们说,有的后生块头很大,却不见得能扛,这得用巧劲,可见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每当这个时候,围观的群众们看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朋好友的孩子们喜笑颜开、指指点点,仿佛全世界的快乐都簇拥在了这里。

这个庙会是四邻八乡的盛会,这一天,所有的百姓会从外地赶过来,在这个雨水刚过还不到农忙季节的日子里,充分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不是国家政权规定的节日。

而在这块土壤里,家里的孩子曾经上过扛装,是他们寻觅伴侣的一项资本,家里人常会为此感到骄傲,于是扛装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一直到商周时期,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就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有了深刻的影响。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和神话传说的关系又极为密切。是原始神话集中流传的场所,几乎可以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史。神话传说让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神,神们得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于是有了庙,在神居住的地方举行祭祀,就有了庙会。

每个庙、每个庙会发端的时间和举行的时间各不相同,因为每个神话或神仙产生的时间本就不同,比如说,伏羲、女娲就早些,关公等一些神仙就晚些,而且产生的地域也不同,北方的神仙要早些、多些,南方的就晚些少些,神仙的活动时间和出生日期又决定了庙会的举办时间。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庙会,就形成于元朝,全国许多地方都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此时加入了物资交流的成份,成为庙市。当然,庙会主要的还是祭祀,祭祀中的文化活动才是庙会的核心。

无独有偶的是,在东邑村的村北方向有一座龙王庙,现存的正殿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殿前柱础为覆盆式浅雕云龙图案,斗拱具明显的宋代特点,殿内墙上残存有壁画,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http://s15/middle/5d1a2842t826d95177f9e&690 。庙会  。民俗" TITLE="扛装  。庙会  。民俗" />
(色彩潞城摄)

那么元代龙王庙偕同元代形成的二月二庙会,向我们透露出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呢?是否,可作如此猜想,元朝某年,朝代的更迭并没有对山间的文化构成威胁,庙会期间,作为祭祀文化的主体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扛装呢?

 

庙会是活着的民俗,或者是活动着的民俗。

民俗是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那么,每个民俗是有着它固定的土壤的,与当地的人文不可分割,是属于地方的、属于民族的。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字眼,总会在想,民俗的传承、或者现在不遗余力地恢复,是否有着它更为现实的意义呢?

当我那天,在东邑村的小广场上,看着表演的人们兴奋、快乐地舞动,围观的群众声声叫好,眼里透出了自得、自足、自乐的神情时,我忽然明白了,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于人民的行为,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心情愿地沉浸入这种活动中,作为民俗之一的扛装便是上党地区人民快乐祥和的精神支撑,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有序传承。

 

但愿,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文化元素的多元化,我们的扛装依然俏也不争春,能完整地传承下去,成为历史的一个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