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新词中的方言词语
(2013-05-13 12:02:31)
标签:
文化 |
作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也需要方言词语的滋养,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不过,能够进入普通话范畴的方言词语,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必然出自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些方言词语已不限于在本方言区使用,通行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原先,符合这些条件的是北方话和上海话。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广东的经济开始腾飞,加上大陆与香港的交往日益频繁,广东话于是大行其道,风靡大江南北。
二.有些方言词比普通话中原有的同义词造得好,更为大众所接受,例如“斑马线”比“人行横道线”形象,“计程车”比“出租汽车”意思确切,“打的”比“雇出租汽车”简明,这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大有取代之势。相反,一些毫无优点可言的方言词则注定进不了普通话的大家庭,例如网路(网络)、跑场(赶场)、失拖(失恋)、煲呔(领结)、桌历(台历)、撞球(台球)、波鞋(球鞋)、雪柜(冰箱)、侦听器(窃听器)、鬼佬(洋人)、鬼仔(外国小孩)、鬼妹(洋妞)、差佬(警察)、大耳窿(高利贷)、摄护腺(前列腺)、替罪羔羊(替罪羊)、行动电话(移动电话)等。
三.有些方言词语表达了某种特殊涵义,普通话里没有适当的词语加以表达,所以吸收进来可以补充不足,丰富表达能力,例如炒更、猫腻、水货、跳槽等;有些方言词语表达的意思,虽然普通话里有适当的词语加以表达,但是不如方言那么形象生动,传神贴切,所以也为普通话所吸收,例如炒鱿鱼、翻船、抢手等。
四.从有资格进入普通话的新方言词来看,广东话最为强势,有些粤方言虽然目前还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是人们已耳熟能详,并且乐于使用,例如八卦、大巴(包括中巴、小巴)、大跌眼镜、大哥大、大姐大、大排档(大牌档)、非礼、功夫、狗仔队、老千、入围、三八(三八婆)、师奶(师奶杀手)、湿湿碎、文胸(似比“奶罩” 、“乳罩” 、“胸罩”的叫法文雅一些)、乌龙(摆乌龙、乌龙球)、洗手间(台湾人说“化妆间”或“化妆室”,说“去洗手间”或“去化妆间”比说“上厕所”婉转)、写字楼、指压等。一些年轻人烧菜时只知道去超市买“生抽”、“老抽”,他们不知道这就是以前的鲜酱油、红酱油。至于现在去饭店请客,吃完后几乎没人说“付账”,都说“买单”。
顺便说一下,“买单”也写作“埋单”,据说是因为广东人请客,主人不愿意让客人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就把账单压在菜盘下面,所以称为“埋单”。现在,“买单”不仅指付账,还有“买账”
、“认账”的意思,金星在“舞林争霸”节目中对一位选手说她“不买单”,意思就是她不认可对方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