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话中的外来语

(2013-03-28 21:45:39)
标签:

文化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本民族语言往往要从别的民族语言词汇里借用一些外来语,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词汇,汉语普通话如此,方言也是如此。上海以前被称为“十里洋场”,洋人云集,因此上海话中的外来语也比较丰富。

 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一辈的嘴里,经常能听到“拉司卡”、“毕的生司” 、“麦克麦克”这样的口语。“拉司卡”是英语last card的音译,原意为“最后一张牌”,但上海人只取其“最后”的意思,如说“拉司卡一块洋钿”、“只剩拉司卡一个人”等。“毕的生司”是英语empty cents的音译,empty是“空”的意思,cent是“分币”,上海人用它来表达“身无分文”,如说“袋袋里毕的生司”。这个词也有人写作“瘪的生司”,“瘪”字比“毕”来得更为生动传神。“麦克”来自于英语“much”,用来形容钱多,用于重叠式,如《金陵春梦》第一集第二十二回:“革命成功,我既不能大吃大喝,狂嫖滥赌,又不能麦克麦克,成为财主。”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外来语都带有洋泾浜英语的痕迹,那么“麦克”这个词的发音则纯粹属于误读了。

 以上这些历史悠久的外来语,如今在口语中已基本消失,不过偶尔还会出现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如程乃珊《银行家》:“餐厅前煞住,早有戴白手套的仆欧上来打招呼开车门。”“仆欧”(英语boy)指旅馆、饭店里的男服务员。

 “司伯灵锁”(英语spring lock,弹簧锁)、“扑落”(英语plug,插头)、“水汀”(英语steam,暖气)、“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或混凝土)、“派克大衣”(英语parka,风雪大衣)等外来词,对老三届这一代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说了好几十年,至今也不易改口。还有一个“派司”,来自于英语pass,意思比较多,可以当名词指证件,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是资方代理人,别说选不上工会,连工会的红派司也领不到的。”也可以当动词,表示“通过考试”、“不叫牌”、“传球”等意思。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球场上就常能听到“派司弥”、“球派过来”之类的叫喊声。“派司弥”即“(将球)传给我”(“弥”即英语me,这个音译字是我杜撰的,因未见书证,权且以同音字代替),而“派司”被简缩成“派”,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首创。这个“派”生命力还很强,如今的学生照样这么说。

(载新民晚报2000年6月30日第20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树、岩石、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