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去美国,在西海岸和中部,马老说:你们去那儿干嘛?去美国,就要去纽约!去华盛顿!当时觉得不置可否,这次到了纽约,就觉得,哎呀呀,为什么我到现在才来。书上,老人经常说旧上海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我在这里结结实实的感受了一回。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市呀。我就是一个把过上大都市生活作为毕生向往的俗人,没人的海边山村农场青草地,最多住一个礼拜,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去了北京上海伦敦巴黎罗马,这纽约,真算得上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了!身临其境,我词穷乏力,只会连着叫:哇塞!哇塞!
儿子和我心心相通,走了这么多地方,说,妈妈,这里我最喜欢,我以后想要在这里生活工作。儿子和娘都是冬天体质,相对于"summer
person",我们就是“winter person”,
我们喜欢穿着大衣围着围巾手捧咖啡步行在大街上恣意接受温煦的阳光,有5公里的路程也不在话下,却不愿意在烈日中大汗淋漓连脾气都变得很暴躁,连跨出50米都叫苦连天。这一想,觉得真移民错了地方,我们真应该来一年中或寒冷或温暖却没有炎热夏天的城市。
走进纽约,就像是你一下进了所有美国电影的背景,美国新闻的出处,美国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回头一想,这些年美帝对咱的影响还真不小。
刚到那晚,见了让人炫目的时代广场,
见了第五大道上哥特式大教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是纽约最大的教堂,
也是当年梵帝冈大主教到美国讲经布道的地方。
还有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以及广场内日夜排着队才能进的溜冰场。
以及洛克菲勒中心的夜晚。。。
都让人目不暇接。
大大小小的景点多如牛毛,感觉怎么也逛不完,在那里呆一个月都不嫌多。回来写博也一样,太多东西太多角度可以写,事实上是一遍又一遍地打开笔记本,却总是无从下手。打算从景点学校博物馆三类来整理,就先从我的碎碎念开始吧。
租了一辆SUV,没想到给的是这个牌子,好大的惊喜。
放进我们四个箱子绰绰有余。
自驾从机场开始,一路过来,美国电影的镜头扑面而来。
老二之前看过一本纽约城市的绘本,远远看到这些指路牌,好兴奋,uptown, downtown,
都是书里介绍过的地名。
大楼们沿街排列,整齐的不像话。相对于高楼,马路就显得好窄,到处都是单行线。
即便是艳阳高照的晴天,在市区也是照不到阳光的。
酒店就在曼哈顿,光门牌号就一顿好找,最后才发现我们自认为是阿拉伯数字的门牌号是英文版的。
曼哈顿的街道名真是好认的不得了。南北方向的街道统称Avenue(大道),从最东海岸开始第一大道,依次过来到第五大道(中间有Madison
avenue,park avenue
两条道代替了第四大道),直到最西边的第12大道,东西走向的称为Street(街),大楼不象欧洲多为三角形,都是正正方方的,和其他楼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每一栋楼的短边就成了街与街的间隔,由此才真正明白英文block翻译成街区的真正含义。因为街道大都用了数字表示,我们只要知道现在在哪儿,比如酒店在Madison
Ave上的第41街,要去的地方在第五大道47街附近,我们马上可以估测大概要走多少路,多少时间,连孩子都知道还剩几条街要走,途中也不用再问爹娘还有多少路。
从酒店房间看出去的楼景,眼前纵向的铺着红色公交车道的就是麦迪逊大街(Madison
Avenue), 横向隔着一栋楼就是一个街道。
用我们自己的双腿丈量用自己的肉眼目测,曼哈顿最繁华的最中心处于横向Madison
Ave到时代广场所在的第7大道(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第五大道),纵向从32街到59街之间。在这个区域内的酒店,你完全可以从酒店步行到任何一个品牌的旗舰店。其实这就是曼哈顿middle
town的位置。
在第五大道上穿行,当孩子们看到整栋四层楼的耐克,
那心情真不亚于当年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第二天,走的市区外围。
当年电影美国往事的海报背景,背后的就是布鲁克林大桥。
美国往事,也是为数不多的美国人文的好片,爱与恨,背叛与复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导演的伏笔要看第二遍第三遍时才能悟到,印象太深刻,直到现在,一听到手机的原始铃声,都会令我想起故事片头的铃声。
全由钢铁造成的布鲁克林大桥。
到一个城市,有著名的大桥,都有了上桥走一走的习惯。
坐了船来看自由女神像,雕像就在一个只容得下这个雕像的岛上,只有一家游船公司卖的票可以上岛
真上了岛也没什么好玩,还拍不到女神像。女神像外面用的是铜,所以容易造型,还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飓风来临时周边建筑都有损坏,只有女神像毫发未伤,说明设计师厉害哈。

在船上看到的曼哈顿大桥,连接曼哈顿与布鲁克林。
本想开去传说中的长岛看看,发现实在太远,只开到Whitestone就折回了。
也是因为纽约人口众多吧,离开市区很久了,还是联排房子,很少见到独栋。
有很新的排屋
看这房子又新又高大上,可看这门,有四户呢。
看到中国人开的补课中心,估计附近中国人也不少。
过桥,周围都是钢铁结构,又想到好多美国电影枪战片是不是都长这样。
在已经变红灯的人行道上“肆无忌惮”的游客
回到城里,恍惚间,像是回到了90年代的中国,各种小摊贩在闹市街边比比皆是,吃的用的穿的啥都有。
连各大名牌的仿品都在地摊上泛滥成灾。记得那年去上海襄阳市场买外贸品,老大婴儿时期的连体衣围兜都是从那儿搜罗来的,出国前还花10块钱买了个LV钱包,到了英国实验室还羡煞众同学。后来整个市场因为卖假货而取缔。时过境迁,没想到熟悉的一幕在世界第一大国出现,没想到还是光明正大的摊在地上,完全不用担心附近有城管的追赶。
刚到纽约一天一夜,已经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更多的熟悉又陌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