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嗓子发痒感冒了。两年来好象每次如此。
他不在的时候,我在家的表现可以用精神高度集中整天处于战备状态来形容。一只脚永远在接送的路上,另一只脚永远在超市厨房洗衣房之间回旋,半个脑子在想着这个做好接下来做什么,几点几分一定要准备出门干什么,另半个脑子还在对付虎爷的“妈妈,你看我搭的积木,妈妈,你说狮子厉害还是恐龙厉害?妈妈,世界上最高的塔在哪里?妈妈,哥哥欺负我了!妈妈,妈妈,妈妈。。。”当然也有两个孩子都去学校了的时间,一礼拜也就指望那会儿能喘口气,给点欢乐了,就是嫌时间不够,太短了。
他一来,救兵驾到,我整个人都瘫了,每个细胞都在放松休假状态。病找上门来不说,连近在咫尺的两个儿子都好象不是我的,无论耳边怎么吵闹,我仍然可以气定神闲的顾自翻书刷屏做饭烫衣(没有孩子的打扰,做事效率可真是高啊)。虎喊我:妈妈,我DB好了。娘:**,你儿子DB好了。老大咳个不停,娘转头向某人,你是不是忘记给他吃咳嗽药了?也因为娘不在状态,也没叮嘱各娃上学要点,所以,爸妈两个都在的日子,两娃带去学校的东西反而经常丢三落四。
当然,中间还穿插各种爽心悦目全家happy游,海边度假游,雪山滑雪游,以及追随各景点插红旗游。。。
这种状态,转眼两年了。
昨天问老大,你是希望继续这样的爸爸一个月不在一个月在的生活还是希望回国读国际学校可以每天见到爸爸(其实也不能每天见到),答案是继续。记得去年问他的时候他是很难过的说回去的,爸爸不在的那一个月对我对他都很难熬。至于老二,还太小吧,反正爸爸在肯定高兴,爸爸不在头两天也会想念,过两天就基本忘了。而且,事实是我一个人对他更好做规矩一点。
期间有过彷徨痛苦,急切的想要回家,甚至都打算拿了护照就搬去香港能离家近点,甚至都掰着手指头算还要几个月几天。经历的心路历程一点都不比第一年少。一年半的时候,心情极其低落,动不动就要掉眼泪,所以才有毫无计划的在新西兰之行后回国,太想念家人,太想多和他呆在一起,几天也好。从国内回来的那一段时间,老想着家乡的小梅鱼和咸呛蟹,唉,不去还好,一去所有的胃口都吊起来。
期间父母公婆都过来小住,发现老人也默认支持了住在这儿,也没有象出来前那么的持反对意见。父母帮我好好分析后反而让我打消了回去的念头,至少到现在为止。
渐渐地就不把回去这话提上每日必提日程了,渐渐的在努力找今后孩子在这儿的学校,渐渐地居然又开始看房子(这绝对是我们家的兴趣爱好,结婚这么多年,好像不是在看房就是在看房的路上。。。中国一样,在这儿还是本性不改哈。。。)
不知不觉地在按照要长久呆这儿的意愿行事了。
慢慢的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人和事,和更多的洋人和普通话人(包括台湾人新加坡人)交朋友,有一天,赫然发现光虎上学的三天空闲根本约不过来咖啡,有些都要排到2周一约一月一约了。
这一年还有一个小收获:爱上读书了。以前也看,但只在及其无聊没电视看的时候才拿起来,一本书可以捏仨月。现在书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偶像剧,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为每次书都和手机一起放,人到哪书就到哪,等孩子的时候,陪孩子的时候,总能有时间看两眼,速度也开始越来越快。一本看完下本没接上包里不放书都觉得不安心。有一段时间,早上起来后我在厨房做他们的午饭便当,他俩坐在我对面,我们就很自然的聊起这几天我们看的书,我告诉他我看的故事,他告诉我他看的故事,虎在一边边吃边心不在焉的听着,反正很安静。有一天,老大说:妈妈,我觉得我们学校图书馆里贴着一句话很有道理。娘:说来听听。儿子:When
you stay with a book,you don't need a wing.
嗯,好象是有道理。至少,书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的相思病
想起几年前工作时,休息间歇,在值班房,跟同事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我好象太幸福了,反倒觉得有点不安心,害怕哪一天我突然陷入惨局。。。哈哈,现在,这个带有缺陷的幸福,好象使我安心不少。
好了,讲了心理过程,再讲点实际的吧。
这段时间,我总在想: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中国人。对于国内的人来讲,如果家长能立场坚定心理强大(我除外),是完全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因为除了人人批判的主流教育,偏门的各种个性化教育还是到处可见随手可得。如果,家长能坚持培养兴趣人品性格好过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也能在主流教育占住中流的话,长大了肯定混的不差。对于远在澳洲的中国人来讲,因为每个中国孩子后面都有一个希望自己孩子成才的中国家长,不但要求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也要求他们能吃得起苦。所以,中国孩子又要挤时间和鬼佬孩子一起踢球,又要挤时间和亚洲孩子一起上补习班。(可恶的是,补习班,都是清一色补学校课程的班,鲜有各类兴趣爱好班(除外运动),而且各类班都不打广告,就算你从兴趣班门口经过,你都不会注意到这里有个兴趣班。开学的时候给孩子找兴趣班和放假的时候给孩子找假期兴趣活动班,需要花掉俺大半身气血,最后还只落得几个运动班。)可是鬼佬家长呢,基本都把自己的快乐和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除非孩子自己有天赋,否则绝不在后面推。两个礼拜的假,不出去旅游的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闲散着,送活动班最多3天。纽省高考排名第一的学校,亚裔占95%以上,160个考生,白人才占8个,这是什么概念!当我有一天感慨看样子以后这里的医生律师都要全是亚裔时,朋友说现在做医生多了一个面试,估计就是要看考生的肤色以平衡,可见成绩好的亚裔多到什么程度!
那么,为什么白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未来这么的无所谓呢?这两天看到六六的一篇文“我要的只是公平”,豁然开朗。因为在这里,无论你是清洁工水管工还是医生律师,摆在你面前的就俩字:公平!好的学校大家抢着孩子一出生就去排队,学校就认你们谁先来谁后到,不认你爹有多少钱你爹是不是市长。虎爷的学校,排了一年的队,好不容易进了,还只是一周三天班,有一天我咬着牙说,这要是在国内,我怎么着也要挖出一层关系来提前半年把他送到5天班。呵呵,摆脱不了用钱权关系摆平一切的心态。所以国人们出来了还是希望做人上人。可几代在这里的白人可没有这个人上人就吃遍社会的概念,所以也不必花大心思培养子女,一切随遇而安。酉肥班里有同学家长是水管工,还有理发师,因为人工贵,使得他们的孩子一样能上私校,他们一样可以出国度假,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学了,水管工的孩子还在意大利度假,学校请了一个礼拜的假,好象谁都觉得很正常。班里有些活动需要集体参与,老师说要等一周后那孩子回来再一起做。
所以,既然这样,既然他在学校快乐十几年不好好学习也能有美好生活,他为什么要努力做“人上人”呢?
所以,我现在开始不焦虑了,老大的理想是要做建筑师,他的爱好是画画,如果真能成为实际,好象也不差,考大学要比医生律师的分低多了,而且成年后能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该是很幸福的事吧?那现在就多点时间玩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