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德
撰文
甘肃会宁祖厉人家的柴火羊肉是享誉西北农家美食,柴火羊肉用农家土灶,燃麦草秸秆果木硬柴,选用当地上等足龄羯羊羔,用独家秘方,经十二道加工程序烹制而成。柴火羊肉美味可口,老少咸宜,是四季难得之补品,素有“陇中羊肉第一家”之美誉。关于祖厉人家的柴火羊肉,还有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渊源。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左宗棠集结各部,从平凉移师安定,平定西北回乱。期间取道会宁,大军一部驻扎柴家门王家嘴头一带,征集粮秣,整顿军纪,准备进击河州。其时会宁历年战乱,赤地如剥,秃山千里,沿途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加之蝗旱继之,疠疫横行,浩劫之余的陇中大地,村村皆死戾,户户无生机。加之王家嘴头地处偏乡僻壤,土地贫瘠,民生凋敝,大军粮草一时难以筹集。
左宗棠忧心如焚,一筹莫展之际,闻报王家嘴头大户王氏族长求见,左宗棠允其进帐禀告。王氏族长叩谢禀呈:左公戡乱西北,匡扶社稷,扶大厦于将倾,解万民于倒悬,救百姓于水火,合众邑人感激涕零。今闻大军筹粮艰难,特来相助。左公甚疑:回乱经年,大军剿抚过处,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尔等何来粮草济之?族长耆老声言:幸有亲人住回乡,来此避难,故早闻知。遂率邑人族众,往迁深山。粮畜人丁,才得保全。今愿为大军献猪羊百口、送粮百石,尽绵薄之力,与公同心,共襄大事,早日平定战乱,也是邑人百姓之福。左公大喜,欲折价以银钱货之,被王氏长者及族人婉拒。
左公颌首赞许,召随军伙夫,燃当地白蒿枯柴,立行军大镬,烹猪煮羊,犒赏士卒。一时间王家嘴头炊烟缭绕,香气四溢。
左公感于王氏族人急公好义,知恩图报,秘授宫廷御厨烹羊之法,以飨邑人,并欣然命笔留墨:“陌上新柳栽千行,陇中羊肉第一家”,此事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宫廷羊肉被当地百姓谓之“柴火羊肉”,经王氏一门数辈相传,潜心研厨,用宫廷秘制之法烹制的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嫩而不绵,佐以各种香料和名贵中药,风味独特,用料考究,成了王氏家传的独门手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现在,人们在祖厉人家享用柴火羊肉的美味时,自然而然地怀念建旷世之功勋,挽狂澜于即倒,“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文襄公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