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会宁---皮影戏

标签:
娱乐 |
会宁皮影戏是流传于甘肃会宁地区的汉族传统戏曲艺术,是会宁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据史料考证,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就很盛行,现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柴门乡等乡镇。
一、唱腔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乐子、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二、内容
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伦理类。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汉族民间传统道德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
三、道具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宽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演员一般为四到六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地区最经济的艺术演唱。
四、演出
每年的春播时节和秋收结束之际,各村各社的皮影艺人,在皮影班班主(传承人)的带领下,担着皮影,背着大鼓、干鼓、唢呐、二胡、板胡等乐器,走村串户,进行演出。通过长期的实践,主要形成了两个集中的演季。春播时演出的主要内容为“许愿”的祈祷戏,秋收后演出的主要内容为丰收后的“还愿”戏,被称为“神”戏。演出前,班主主要整理皮影人物和其他道具,对于一些因常年演出而磨损或损坏的皮影,要进行重新上彩或制作。皮影班演出人员一般4-6人。到演出地后,先做影窗,然后布置影棚,即演员们进行表演和演奏器乐的地方,并准备大煤油灯等。每到一个地方,演出结束后,都有扯“亮纸”的事,村民用扯来的“亮纸”给小孩做项圈,以祈孩子健康成长。
现今会宁县共有5个皮影戏班,有6名皮影艺人和4名雕刻艺人。演出和活动范围主要是会宁各乡,并和相邻的通渭、静宁等县一直保持着艺术交流。
五、保护
会宁历来重视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1978年,举办了皮影戏调演,造册登记了17个皮影班;从2004年起,全县组织开展了皮影普查工作和收集整理工作;2006年,成立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共整理皮影剧本200多部,刻录数据光盘20多盘。
牛俊魁出身于会宁皮影戏世家,自幼随其父牛映海学唱皮影戏,学习制作皮影戏从师20余载,深谙会宁皮影戏的演唱技法和皮影制作工艺,保存了100多本手抄剧本,近千件皮影人物和整套皮影制作工具,能够熟练演唱100多本剧目。现为会宁牛山皮影戏班班主,是会宁现存皮影戏艺人中,演唱最具代表性的皮影戏传承人。现年60余岁的牛俊魁,在演唱之余,仍潜心于皮影戏艺术,为皮影戏的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http://s10/mw690/001HGMixzy6QVC7ZVj389&690
http://s6/mw690/001HGMixzy6QVC7Zcxf45&690
http://s5/mw690/001HGMixzy6QVC8b1MU84&690
http://s14/mw690/001HGMixzy6QVC8a3LL4d&690
http://s2/mw690/001HGMixzy6QVC8d8xXf1&690
http://s16/mw690/001HGMixzy6QVC8eHcb2f&690
http://s10/mw690/001HGMixzy6QVC8gDwde9&690
http://s15/mw690/001HGMixzy6QVC8mcZE6e&690
http://s15/mw690/001HGMixzy6QVC8tmfI3e&690
http://s13/mw690/001HGMixzy6QVC8x3M8ac&690
http://s12/mw690/001HGMixzy6QVC8B5sDdb&690
http://s6/mw690/001HGMixzy6QVC8EXv735&690
http://s1/mw690/001HGMixzy6QVC8Pnri60&690
http://s6/mw690/001HGMixzy6QVC8UkYJ45&690
http://s15/mw690/001HGMixzy6QVC8YTTM7e&690
http://s10/mw690/001HGMixzy6QVC8WofD59&690
http://s4/mw690/001HGMixzy6QVC93e0333&690
http://s13/mw690/001HGMixzy6QVC7Xbxa4c&690
http://s2/mw690/001HGMixzy6QVC7TfB771&690
http://s9/mw690/001HGMixzy6QVC7WM8oe8&690
http://s9/mw690/001HGMixzy6QVC8wC4oa8&690
http://s16/mw690/001HGMixzy6QVC8ypafcf&690
http://s5/mw690/001HGMixzy6QVC8IpZW04&690
http://s1/mw690/001HGMixzy6QVC8N7y0d0&690
http://s11/mw690/001HGMixzy6QVC8IO7g2a&690
http://s10/mw690/001HGMixzy6QVC8uKQ969&690
http://s12/mw690/001HGMixzy6QVC98ojhdb&690
http://s11/mw690/001HGMixzy6QVC9eFuyaa&690
http://s11/mw690/001HGMixzy6QVC9dXv41a&690
http://s2/mw690/001HGMixzy6QVC99P2x31&690
http://s12/mw690/001HGMixzy6QVC94xbt3b&690
http://s13/mw690/001HGMixzy6QVC9uKxCfc&690
http://s10/mw690/001HGMixzy6QVC8uKQ969&690
http://s13/mw690/001HGMixzy6QVC7Xbxa4c&690
http://s2/mw690/001HGMixzy6QVC7TfB771&690
会宁皮影传承人
牛俊魁的皮影戏唱腔功力深厚,音质醇厚,精熟秦腔,眉户等多种唱腔,尤以“灯影”腔最为娴熟,高亢激昂,婉转低沉,是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的唯一传人。
牛俊魁自幼随其父皮影艺人牛映海走乡串户演唱皮影戏,成年后,继承父亲衣钵,独撑牛山皮影班门户,演出近千场皮影戏,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其独特的灯影腔,粗犷豪放,婉转低沉,堪称会宁一绝。1978年在会宁皮影戏调演中获一等奖。
主要代表剧目:《双游狱》、《报复楼》、《碧游宫》、《黑云洞》、《玉凤簪》、《武当山》、《高老庄》;
1978年在县文化馆举办的全县皮影戏调演中获一等奖;
2000年在会宁第一届皮影艺术展中获最佳艺术品奖;
2007年,会宁县文化文物出版局在会宁电视台专题部录制了牛俊魁演唱的皮影戏《双游狱》,在会宁电视台演出,并刻录成光盘。http://s6/mw690/001HGMixzy6QVC9g1il05&690
由会宁县文化馆申报的《会宁皮影戏》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牛俊魁为省级传承人,每年享受国家财政5000元的传承经费。
http://s13/mw690/001HGMixzy6QVC9jzFafc&690
http://s3/mw690/001HGMixzy6QVC9rOT052&690
http://s5/mw690/001HGMixzy6QVC9w96Id4&690
http://s7/mw690/001HGMixzy6QVC9wqcm7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