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池灵湫》方位辩正

(2012-06-28 22:00:56)
标签:

杂谈

                《黑池灵湫》方位辩正

 

                       资料/张克靖 整理/樊礼军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厚重的黄土地蕴藏着厚重的文化,也孕育出了一代代热爱家乡的文人墨客,用诗篇讴歌黄土旱塬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被载入史册。但其没有标明具体的地理位置,有些一目了然,有的就很含糊,导致后人给其加注出现错误。1994年版《会宁县志》对会宁旧八景的加注就有两处错误,黑池灵湫、雪山积玉。

1994年版《会宁县志》在第七编《文化志》第八节《会宁旧八景》所引张拱端《黑池灵湫》诗题之下加注道:桃花山原有龙神词,中有一泉,水呈黑红色,据传此水可治疗眼疾。

辨正:我们先从古人描写《黑池灵湫》的诗词、会宁旧县志记载的文字以及相关资料说起。

一、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会宁举人张拱端(明正统四年乙未科二甲九名进士张勋子,)《会宁八景》,其八《黑池灵湫》诗云:

石窦飞来半亩宽,黑云深处有龙蟠。

添流不藉三春雨,润物能苏九夏乾。

游泳鱼怜浪静,翔鸥鹭怯波寒。

居民恳祷灵湫雨,顿觉甘露沛泽漫。

二、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会宁教谕张才《会宁八景》诗云:

万寿晨钟午夜晓,连城堞照夕阳天。

屈吴挂日岚光霁,桃岭舒花翠色妍。

云暗雪飞山积玉,月明硝映岸堆铅。

黑池龙喷灵湫雨,春水时添九窍泉。

诗中将“黑池灵湫”排在第七位。

三、清代道光年间(1812-1850),会宁知县徐敬《会宁八景次前志张拱端韵》,其八《黑池灵湫》诗云:

半篙浓黑数弓宽,龙气深霄自郁蟠。

有本能添三尺润,为霖先济一方乾。

道堪习坎灵斯著,泽可同人地不寒。

福尔苍生何待祷,尧天甘露自弥漫。

四、黑池灵湫,道光十一年知县毕光尧纂修《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山川》:金龙峪,县北一百八十里,有黑池灵湫。

金龙峪,即今关川河支流武家沟。武家沟也叫西沟、沙河。武家沟发源于榆中的垲坪乡,自西向东绵延而下,在头寨子镇共丰村注入关川河,全长估计50公里。武家沟内有一村庄名叫柴家湾,其村退休老干部柴树恒说:“柴家湾古称金龙峪沟的银秀湾。” 其沟现在还有村庄名叫吊峪子。

同志卷之二《舆地志·堡》中有“金龙峪”堡,此堡当即泉坪古堡(俗称鞑王城)

五、由政协甘肃省会宁县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所编之《古道名城》(出版于19951月),内中王仁执笔所写之《会宁胜景---桃花山》一文于《三·史籍·(三)》中写道:明成化七年(1471年)已卯科(实为辛卯科)举人张拱端(今丁家沟人)作七律八首咏“会宁八景”,内有关桃花山2首,《桃花艳岭》《黑池灵湫》

《三·史籍·(四)》清代马从龙(里籍时代不详)集唐诗五绝《会宁八景》录其二:《桃花艳岭》《黑池灵湫》

桃花迂路转(张说句),前浦沸成雷(苏味道句)。

龙在水长碧(孟郊句),山晴两半来(宋之问句)。

读文又于《一·览胜》一节中写道:“龙圣词殿内神案下,有一泉眼,水色青黛,据传可廖眼疾;在祠前的黑爷沟里,有暗泉开窍,每年早春,泛水流溢,附近农民以泉水流量大小,预卜当年庄稼丰歉。故以“黑池灵湫”列为会宁全县八景之中”。

六、为什么造成了诸多分歧?下面列举史料可供参考。

a、道光《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神泉,在桃花山,其泉出沙沟中台上,今湮。

b、道光《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甘露泉,在桃花山灵泉洞,两边相去数武(三尺为武,即半步,六尺为步。)。左泉(东泉)水苦,右泉(西泉)水甘,不涸不溢,堪疗百病。1994年版县志《文化志》九《石刻·金器》(全书907页)有对“桃花山甘露泉”短碣的介绍。

c、清末进士刘庆笃所撰桃花山魁星阁联:朱雀辉耀翻笔彩,黑龙喷雨壮文澜。

七、误县北一百八十里金龙峪黑池灵湫为桃花山龙神词神案之泉,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a、首作俑者为清人马从龙,此人于其唐诗五绝集句《会宁八景》中首次用“桃花迂路转”(张说句)将“黑池灵湫”与桃花山强拉硬扯在一起。

b、清末进士刘庆笃为桃花山魁星阁所撰之联“朱雀辉耀翻笔彩,黑龙喷雨壮文澜”中“黑龙喷雨”一词隐含着“黑池灵湫”之意。(下联“黑龙喷雨壮文澜”是名正德年教谕张才《会宁八景》第七句“黑池龙喷灵湫雨”的化用,“黑龙喷雨”即“黑池龙喷灵湫雨”的省称)。看来,刘大人有意或无意地默认桃花山有“黑池灵湫”一景。实则《桃花山八景》中有关泉水的一景名称是《灵泉》,其诗曰:

水自甘香景自清,灵泉阁上畅幽情。

月闭栏外涵珠彩,风定池心养玉英。

蔓草分沾南海润,竹沪沸澈晚潮声。

化为霖雨归来后,留与山人漫濯缨。

此诗为清康熙时会宁保宁驿驿丞陈联璧所作《桃花山八景》之六。

此泉指的是桃花山灵泉洞的甘露泉,是“桃花山八景”之一,而非“会宁八景”无疑。

c1994年版《会宁县志》编者却推定“黑池灵湫”在桃花山。偌大一个会宁,只有八景,桃花山居然独擅其二(即“桃花艳岭”、“黑池灵湫“)。若真为此,造化未免也有些太“情有独钟”了。

八、旧县志所说,位于县北一百八十里金龙峪的“黑池灵湫”,即新庄和头寨之界沟武家沟内,具体地点在新庄乡泉坪村后沟社南三里的秋池,有充分的佐证:

a、瓦瓷沟有金龙爷庙,说明此沟古称金龙峪。

新庄塬泉坪村后沟社去会宁县城恰好是一百八十华里,当地人说:“百八十路”,便道路线是:后沟→老鸦沟→黑庄→头寨子→瓦窑沟→塔寺岔→黑窑洞沟→放马塬→河西坡→鸡儿嘴→北十里铺→会宁县城。

b、后沟社南三里有大水池名曰“湫池”。

湫池水域面积有二亩多,入水口两边石山相夹,如斧砍一般成V字,落差有八九米。池水水深数丈。湫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峻峭,高数丈。 在湫池下游一百米处有一石嘴,名曰湫池嘴。石嘴的上面有两三四米的土层,土层有人工的痕迹,土层上有残砖破瓦。据当地人说:以前这里是黑池龙王和金龙爷的庙宇。看这残砖破瓦以及夯土的痕迹,此传说应该属实。

c、此湫池夏日积水,水深数丈,在蓝天的映衬下成深蓝色,再加之这里有龙王庙,供奉着黑池龙王和金龙爷。故黑池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灵湫,在龙王庙一种求雨的仪式。《黑池灵湫》在这里名副其实。

d、秋池翻山老鸦沟人马叶云(清末秀才)曾写《龙池灵湫》赋此:“岩石嶙峋,湫池金龙。水气鼎沸,早降甘霖”。“冽破下泉。多稼禾田。”诗见《老村人八宝珠寺拾景》。因为湫池附近有黑池龙王与金龙爷庙,所以马叶云秀才将其易名为“龙池”,并以“龙池灵湫”命名(也可能是嫌黑字无文罢)。而马叶云对“会宁八景”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曾书写过明代正德年间会宁教谕张才的《会宁八景》诗四条幅。(此作品至今为柴家湾某人所珍存。)

综上所述,会宁旧八景之一的《黑池灵湫》应该是新庄塬乡泉坪村后沟社南三里的秋池无疑。而非桃花山神龙词。

 

 

 

 

 

 

 

 

 http://s3/middle/5d15d07dxc2b5be5b3202&690



http://s13/middle/5d15d07dxc2b5b426573c&690

http://s1/middle/5d15d07dxc2b5b4421c30&690

http://s14/middle/5d15d07dxc2b5b463d64d&690

http://s6/middle/5d15d07dxc2b5bec468c5&690

http://s7/middle/5d15d07dxc2b5bdc9ab76&690

http://s11/middle/5d15d07dxc2b5b4cf747a&690

http://s5/middle/5d15d07dxf9b190ed93e4&690

http://s3/middle/5d15d07dxc2b5b49c6a72&690

雪山积玉

1994年版《会宁县志》:

六花飞舞朔风寒,咫尺云山作玉团。
雍伯漫劳当日种,卞和空抱此生叹。
无凭雕琢供清玩,有待消融济旱干。
尘虑不生诗骨爽,令人终日倚楼看。

雪山积玉:指冬季山区雪景,荧光闪耀,如堆银积玉。

道光十一年知县毕光尧纂修《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山川》:雪山,县北三百六十里。来自西域,经靖远至县界而集,起伏蜿蜒,西距黄河,层峦横峙,盛暑积雪不消。盖天限北狄,为一方之远镇。

民国《会宁县志续编》卷之一《舆地志·山水》:雪山,在县北三百六十里,系西域天山之支脉。高十余里,长约五千里。由靖远县北湾里入境,至县北黄家洼而止。

民国《会宁县志续编》卷之十六《杂记志》:雪山,县北三百六十里。来自西域,经靖远至县界而集,起伏蜿蜒,西距黄河,层峦横峙,盛暑积雪不消。盖天限北狄,为一方之远镇。(旧县志)

按:《一统志》:“甘凉之山,多以雪名,盖以祁连之西陇也。”远则安西、平番、大通、碾伯等县,近则中卫、河州、靖远等县,均有雪山。但在他县者,姑不置论。若靖远之山,考其他虽据县城甚远,实为会宁所属。夫“会宁八景”中有“雪山积玉”,即指此山。查:雪山山脉实绵亘二县,《甘肃新通志》只采于靖远,而于会宁则阙如,殊为失实。

今天的靖远县在靖虏卫建立之前也就是明初至正统二年之间属会宁辖境。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会宁县)初编户一十六里,(明)正统二年筑靖虏卫(今靖远县),分北境军户以属,而县属编户减并一十二里。”从明代的靖虏卫到清初的靖远卫和后来的靖远县(直至民国末年),文中所说的“雪山”都在靖会交界地区,所以既为会宁八景之一(雪山积玉),又为靖远八景之一(雪岭堆银),只是名称稍有出入。

1995年版《靖远县志》第二十九篇《文物·六、及其他》:

雪岭堆银,即县城北百二十里之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靖远最高峰。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山间有闻名遐的雪山古寺,为当地群众传统庙会胜地。

有诗云:
天公戏玉岭头陈,静洗岩光化作银;
况有梅花同皎洁,空山不必厌清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