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塬边---崖窑


标签:
杂谈 |
崖窑,也叫挖窑。这一古老的民居,在会宁现在少之又少了,也是我们这次出行拍摄的另一主题。
崖窑,是千百年来生存在黄土高原人智慧的结晶。一般是依山挖一断面,再在断面上挖窑洞。有的挖出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挖三孔窑,大则能挖五六孔窑。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散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底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窑洞的横切面成半椭圆形。窑洞口多用墼子或砖石砌成,并镶一门一窗或两窗。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上窑。边上的一孔为厨窑或叫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炕连着锅台。中间有墼子砌的土墙把灶炕隔开。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高低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隔墙上一般可放一盏油灯,照明锅台和炕。火窑里有时还挖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做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断面以外的部分习惯用土墙围住,构成一个有规有矩的院落。
http://s2/middle/5d15d07dx789474080251&690
http://s11/middle/5d15d07dx789474111bba&690
http://s4/middle/5d15d07dx789474280cf3&690
http://s8/middle/5d15d07dx7894741be537&690
中午我们到了八岔村上阳社,看见一户人家有崖窑,一中年男子在崖窑旁的麦场上扬场,过去盘说今年的收成,并确认这窑是他家。我们就说明来意,要拍摄这一人文景观---崖窑。
主人姓刘,崖窑挖在靠东边山的断面上,崖窑面上有几条裂缝,说是汶川地震摇出来的裂缝。北边是一土木结构的厨房,房子不太大,西边是一米多高的院墙,南边敞开,没有大门。进了院子,一老太太迎出窑门,赶紧让请进到大窑。一进大窑,靠窗户一个足足四五米长的大炕,顺着窑体在炕的端头靠墙放一三人沙发,沙发前放一自制茶几,茶几面是用两块瓷砖镶嵌。在炕头中间放一靖远二七九最行时的火炉,火炉的火很旺。再往里走当地哈立一摩托车,窑的端头放一古老的方桌,方桌上面放了很多杂物,靠墙却立一木雕古摆饰。很讲究,上面雕有对称的龙形、云朵,旁边有莲花等,有看头,上面沾满了沉积垢。看上去有些年代了,作为古董只可惜用现代的红油漆漆过。在方桌的旁边放一高低柜,有推拉的玻璃门,有小抽屉,还可以锁上。整个窑洞很昏暗,外面的光很强,进去好一会而,才可以看见里面的所有东西。
说到这木雕古摆饰,男主人说是祖上留下来的具体不知道什么年代。还说这木雕古摆饰现在有功了,他现在插香供奉。意思是有灵气了,能驱魔降妖。有人给他出一万元都没有卖。我听了心里很是无奈,说有人出一万元赶紧卖了供学生吧。从他眼神里透出的目光告诉我,这是一件宝物,绝对是不会卖掉。
他们已经吃过了中午饭,但很快厚厚的白面锅盔端上来了,罐罐茶也熬起来了,一会儿一大碟子猪肉臊子炒青菜,一大碟子芠芥酸菜也端上来了,那猪肉臊子很是特别特别的香,纯正的肉臊子味,芠芥酸菜的味道很是特别特别的纯正。我们边吃边聊,了解到老人叫魏德花,今年67岁,丈夫在42年前去世,有三个孩子,是她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儿子叫刘玉宽,今年48岁,妻子叫杨莲莲,也生三个孩子,大女儿刘艳在四川上大学,二女儿刘丽在四川上高职,儿子在上初中。女儿出嫁在附近的邻村。二儿子叫刘玉田,今年44岁,还没有成家,常年在外打工。二儿子没有成家是老人的最大的一块儿心病。
刘玉宽说,这里近十几年来天旱,主要收入是靠在外打工,农业收入最近几年人均每年不到一千元,还要供学生,家庭经济还很是拮据。我从兜里掏出50元给老人,说让称些茶叶,老人硬是不要,好说歹说才拿上。茶足饭饱,我们给他们全家拍了一个全家福,然后道别沿山梁继续前行,找角度拍摄这厚重的大山。
http://s9/middle/5d15d07dx7894742e2718&690
http://s10/middle/5d15d07dxb5cc772bd169&690
http://s11/middle/5d15d07dx789474375f6a&690
http://s14/middle/5d15d07dx7894743d5d4d&690
http://s5/middle/5d15d07dx7894744824f4&690
http://s4/middle/5d15d07dx789474544da3&690
沿山梁来到平岔村颗立台社,在公路上能看到山沟里的整个村子,村子分布在两山的夹角里,夹角的沟底有村子的一条主干道,一座座庄院坐落在两边的山坡上。公路边上有人闲谈,我们下车寒暄打听谁家有完整的崖窑,几个人顺手一指说,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村庄的最后一家靠右手。我们就沿着村子的主干道走到头,果然有一户人家还住在崖窑里。
老远看去,一敞院子人家,依山的断面成大写的C形状,断面上干枯的杂草随风摇曳,断面上有三眼窑,断面面朝西。走进这户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破破烂烂的驴圈,驴圈一半依山,一半是层次不齐的土墙,土墙坍塌处用一铁制栅栏围堵,圈里有两头驴,一大一小,看样子是母子。
走进敞院,主人迎出来了,寒暄发烟说明来意,主人很好客,很愿意让我们拍摄。主人叫王世云,今年52岁,穿一身蓝色中山装,戴一顶蓝帽子。老婆也很亲意,宁夏人。院子里有三个孩子,看年龄还小,看到我们拍摄很高兴,跟前跑后。主人说他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大的三个在头寨镇读书,小的三个在本村读书。
主人首先带我们进了大窑,这窑又在C形断面挖进去了两米,窑很窄也比较浅,只有门没有窗户,大概有五米多深三米宽。窑门门扇朝里左开,推开门进去,门背后一火正旺的炉子,旁边放一三人沙发就到炕沿跟前了,地上很脏。窑洞后面是一通炕,炕上很凌乱。窑的端面挖一土台台,置放许多东西。窑顶被烟熊的黑黝黝。
另一眼窑靠断面的东北,很窄很小,没有窗户,很破烂的一扇门朝右开,进门一米多就是一土炕,炕眼门正对着门,炕烟从堵着的炕眼门边缘溢出,使整个窑洞漂浮着炕烟,很呛人。炕是用墼子盘的,墼子上的泥皮跌落,缝隙外露,炕上的被子没有叠,还乱堆放了许多衣物,古老的花顶荞皮枕头显得很陈旧。炕的对面墙边放一大木箱,想是当年女主人结婚的嫁妆箱子吧。窑的后面码着几袋子粮食,上面也堆放了许多衣物。窑顶的泥皮跌落,露出原始的窑体,和熊黑的泥皮形成黑白鲜明的反差。地是土地坑坑洼洼很脏很脏,整个窑洞很是凌乱,无处下脚。
正北边也是一没有窗户,只有门洞,没有门扇的厨窑,一进门右边是一土锅台,锅台上的泥皮跌落花花答答。紧挨着锅台是一案板,后面空着置放一些面粉、洋芋之类的食品。
绕过厨窑就走出了院落,靠山挖一小洞,栓一狗。再往北也挖一稍大的洞洞,洞前栓两头瘦肉型猪,已经比较肥壮。
院落的下面是一场,场上堆放着两垛草,一垛麦,场上铺着正在打碾的荞麦。场边有几颗树,树下栓两只绵羊。场边晒一滩驴粪,有两只鸡在驴粪里啄食。
我们拍摄了整个窑洞的细节,很感激主人的热情配合,把这比较原始的民居展现给大家。
临走给他们拍了照片留念,日后捎带去。
道别主人,我们启程,三个孩子还站在院子边上遥望,我让他们三个举起手,拍了一张照片。回来一看,在院落的不远处有一方神庙,在这里祈祷方神保佑这一家人。再看这图片,冬日的阳光照耀在这山湾,我想会给这家人带来好运气。
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说到养生,窑洞属天然环保无污染建筑,且能接上地气,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这两天和新刚多方联系,要给这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http://s2/middle/5d15d07dxb5cc520a4f21&690
http://s5/middle/5d15d07dxb5cc52381034&690
http://s5/middle/5d15d07dxb5cc52a2f1c4&690
http://s12/middle/5d15d07dxb5cc530db62b&690
http://s8/middle/5d15d07dxb5cc547be107&690
http://s14/middle/5d15d07dxb5cc535a0b3d&690
http://s8/middle/5d15d07dxb5cc54206727&690
http://s7/middle/5d15d07dxb5cc53d41e06&690
http://s4/middle/5d15d07dxb5cc54d77f03&690
http://s14/middle/5d15d07dxb5cc55052ecd&690
http://s13/middle/5d15d07dxb5cc557f57cc&690
http://s9/middle/5d15d07dxb5cc55f97048&690
http://s11/middle/5d15d07dxb5cc566441da&690
http://s4/middle/5d15d07dxb5cc56bfd033&690
http://s12/middle/5d15d07dxb5cc56fcc6b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