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炬朱景图2008年与杨休在一起 丁零采访南亚之门

标签:
房产云南中炬朱景图当时想 |
分类: 道哥原创 |
“南亚之门”记者招待会

杨休(左)朱景图(右)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新闻图片
12月19日,由天地集团、东方集团和中炬集团三家合作开发的我省重点项目——南亚之门正式开工。在开工仪式结束之后,开发方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天地集团、东方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杨休,云南省江苏商会会长、中炬石化集团董事长朱景图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抗震设防技术已成熟
记者:昆明处于地震带,在这里建316米的高楼,如何解决抗震问题?
杨:首先,昆明有很长时间没有大震,从地理学角度来讲,有人说以后昆明可能会有大的地震。
我们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了它的设防要求。对于这种超高超限的建筑,国家是有标准的,(设防地震级别)要超过这个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所有级别。
此外,我刚刚就强调,一个316米的楼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高楼,它不是迪拜高楼,一盖就是个五六百米,七八百米(阿联酋迪拜市建有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818米);也不是101(台湾的世界第二高楼),一个单体建到四百多米,这些建筑对抗震要求比较高。
台湾、东京都比昆明设防要强,他们能建出那么高的楼,说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次512大地震,真正倒塌的是一些民房,是一些老房子、老百姓的简易房,真正的现代化建筑没有一个有问题。我们的抗震技术非常成熟。“东方之门”(江苏天地集团在苏州成功开发了278米高的“东方之门”)高度也和这个差不多,我们在做地震方面各种实验的时候,都充分考虑了各种波形。
项目方信心十足
记者:有人说现在是楼市的严冬,对此您有何看法?
杨:冬天不正好是建设的时候吗?到春天可以卖房子。(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记者:昆明从99年以来近十年间基本上没有高端写字楼项目面市。您认为在这种时候昆明的市场消化能力有没有达到相应的强度?昆明的写字楼在比拼高度的同时也在比拼实力。南亚之门的实力又在哪些方面?
杨:首先我不担心昆明从宏观上对于高档办公产品的需求。
第二我不担心整个昆明未来的宏观政策。我认为昆明会有一个大发展、大飞跃。政府这么亲商爱商,这么急迫地去招商,然后用这么大的决心和力度去推进昆明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未来我们肯定不会担心这个问题。
同时我们也反对同质竞争,你卖一万我也卖一万。我们想把它拔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即在未来二三十年还能适用的,现代化的,和国际接轨的写字楼。从城市经济复苏的角度来讲,一个单个的经营企业去考虑经营战略的时候,肯定是考虑超前的、超高度的(产品)。当大家都认为你是老大的时候,你就挣钱了。就像新浪网,你是老大你就挣钱,老二可能就保本,老三可能就亏本。
当然,我们也调研过,昆明的写字楼可能消化得比较慢,或者是购买的群体相对比较少。这是因为过去昆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入的国外企业比较少。我们没有一个和国际接轨的信息平台,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们这个酒店,虽然也是五星级,但如果有很多外国朋友来到这里,我有没有条件配备同声传译?他又能不能把他采访的内容即时上传到他的总部去?这些都是我们在做这个写字楼时所考虑的。
注重文化:南亚之门内将建博物馆
记者:以后南亚之门的博物馆会有什么样的规模?
杨:我们在东方之门里规划了一个10000平米的博物馆,主要是书画,可能还会有一些瓷器、铜器。我们希望南亚之门也能在文化方面有所表现。我们正在研讨在昆明展示什么东西,具体的方案出来后会向社会公布。
朱:这一点我和杨主席观点相同。就我个人来讲,打造城市的核心区域应该以它的历史文化为重点。我们应该多做一些有文化、有品味的高档项目。我个人理念是老百姓的房子政府造,商业化的房子由开发商造。中央政府也明显在往这个方向倾斜,正在大量地建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记者:天地集团和中炬集团是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运作各方的股权?南亚之门的各项投资总额大概是多少?建成之后超五星级写字楼的售价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杨:朱总是江苏商会的会长。在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省信誉度比较好。我们想要落地最好的办法是要找一个同样体量的合作伙伴。目前我们的项目公司已经成立。因为我们是天地集团、东方集团和中炬集团三家合作,所以最终各占多少比例还要看后期投钱情况。
我们主要卖的可能是高档公寓和酒店式公寓,以平衡投资资金。总投资预计要50亿。这样档次的楼宇建筑和
装修成本加在一起一般是10000元∕平米。
记者:未来的四到五年当中,项目运作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如何来规避风险?
杨:任何项目都有风险,哪怕是自己家盖的小楼都有风险。但从目前整个中国房地产运行的前景来看,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从宏观经济形式到银行的融资环境,目前都是最好的时机,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的资金准备是相对比较充分的。
记者:评价一下昆明的软环境
杨:我认为非常好。目前云南对外来投资的渴求和亲商爱商的一系列措施对其未来的招商引资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官员首先敢和企业家接触了,理念问题一旦解决,具体的实施细节问题都很容易解决。我们的项目从开始到现在一路绿灯,所以做得非常好。
朱:我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投资软软环境的变化在这一年里速度惊人。据我了解,政府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全部完成。在这种经济情况下是去年的一倍。以前一个民营企业的活动有这么多领导出席是不太可能的,但现在这种情景出现了。作为企业,我们受到政府的重视,干劲就更足了。从这一点来看,投资软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记者:目前周边区域交通并不完善,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如何考虑周边的交通情况?
杨:实际上我们在设计之初也非常担心交通堵塞的问题。55万平方米的组团,每天早晨可能会有两三千辆车要进入,住在里边的又要出去。从目前来说,交通确实是个问题。未来政府的规划也是配合CBD的建设的,至于交通的组织疏散政府都做了一个很详尽的规划。
从人流来说,现在我们主要的问题是走不动路。香港这么挤,但开车时觉得很通畅。为什么?因为人们都走在天(天桥)上。现在昆明的CBD也做了这样的规划,把这些楼都用地道和天桥连接,所有行人都在廊道、地道里穿行,而不堵塞CBD区域的交通。
事实上,未来CBD不是一个交通干道,比如曼哈顿,它肯定不会有一条10个车道的大道从CBD切割过去。这里是办公的区域,其他地方的车肯定会被分流出去。再加上昆明今年打造环形路,这些工作做好了,以后交通肯定是没问题的。
企业家要有自己的责任感
记者:请您谈一下企业家跟社会责任的关系。
杨:本来企业家就有社会责任。第一他是个纳税人。这是他最核心的社会价值,他为社会做了贡献,因为他纳税比一般工薪阶层多。第二,他养活了很多的员工。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至于慈善是他在做完这两件事情以后,多余的钱用来干什么的问题。我觉得要逐渐培养中国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因为我们国家结构性贫困的人口很多,如果遇到金融危机会有很多人会失业。企业家要有自己的责任感,当你吃饱了后,也要想到有很多人是吃不饱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