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居城市是什么样子?

(2010-09-30 16:27:52)
标签:

昆明

宜居

城市绿化

上海世博会

人类进化

房产

分类: 地产心情

宜居城市是什么样子?

宜居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昆明敢说自己是宜居城市吗?


宜居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这个口号对于我国当今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和繁荣其指导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过,我们还是想讨论什么是宜居城市这个命题。这个问题感觉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我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些说法也是城市规划部门共同接受的,即高楼大厦、宽畅的马路、地下跑着地铁、城市中间夹杂公园树木、大型超市、市政广场、大剧院、城市对角线快速车距不超过1小时、交通成环形线加放射线等等。但是,大凡住过当今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视觉不舒服、嗅觉不舒服、耳朵不舒服、两腿不舒服,总之不舒服?但经验和感觉告诉我们,城市的宜居应该适宜步行,而不是被川流不息的现代汽车分割在城市的不同孤立小岛上和楼房里。

世博会的口号是振奋人心的,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真的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吗?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从古到今,宽广美丽的土地上产生了星罗棋布的城市,有的已经星光不在,有的至今仍在放光。古代的城市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现代人生活,但千百年的宜居性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平遥、丽江等古城,从这些保存的古城或遗址等迹象清楚地表明,这些城市毫无疑问当时一定是宜居的,因为这些城市遵循天道、地道和人道,市民生活在其中很方便。所以啊,宜居的城市一定是可步行的。
人的行走,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存需要,所以,人是需要行走的。
人类进化到高级文明阶段,也离不开走。城市的人们,总不能总呆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构件内孤芳自赏吧。生活在城市,能够步行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应该是城市人独有的享受。如果能够不受交通限制的出去走走,买点东西,看场音乐会,那是多好的生活啊,但是今天生活在大城市里,已经变成奢望。北京、上海浦东、深圳、广州以及大部分的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大城市建设起来的新区等地却恰恰不宜步行。其突出特点是道路太宽,过街要左顾右看而且小跑着才能趁着绿灯未灭时冲过去;交通相当不便,没有形成方面市民的商贸购物网络。这样的城市街区变成了一组组孤立的岛屿,造成了城市人们在一个岛上生活,却要到另一个岛屿上班,然后再转移到另一个岛屿休闲,使城市人永远处于室内、室内、还是室内,中间过程全靠机动车代步,背离了人类自由、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目标。虽然近年来城市绿化正在被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重视,但是,庞大的城市绿化面积,反而加重了市民生活的不方便。应该说,生活在城市里为的是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看到众多森林般的绿化。

今天,很多城市纷纷喊叫建设什么国内、国际、亚洲及全球“生态城市”,但概念始终不清,实际上,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是密不可分的:

1、一座城市规划要有适当的密度,包括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城市里人口如果住得不够密,不可能支撑起足够的商业和服务业。而建筑密度在建筑学领域被称为覆盖率,覆盖率是指房子不能盖得太稀、相距太远。现在所谓已经初步现代化的城市的建筑覆盖率一般在30%左右,实在是太低了,有专家提出宜居城市应该在50%。这不是说要牺牲城市绿化,而是从人类居住出行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考虑的。事实上,绿化园地应该集中在城市公园内或住宅区内,城市郊区更应该很好的绿化。像我国的老天津、老上海、老广州以及众多的小城市应该说是宜居的典范。在欧洲国家也有很多这样的城市,生活很方便,如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河道旁并没有很多树,但是它仍然很“绿”,因为植物都在庭院里。我们的近邻日本东京的密度比北京要高很多,往任何方向走不超过两百米都会有24小时便利店,住起来就很舒服,地球那一边的曼哈顿以及我国香港也不错吗,都是可以借鉴的。
2、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有适当的尺度。如建筑居住的高度,街道的宽度,街区和小区的大小都是尺度的一部分。一个宜居城市,不是马路越宽越好,建筑越大越高越好,这种审美观念完全是政绩虚荣思想在作怪。人的生存环境要和人自身的生理数据相适应,也要从伦理、家庭、社会环境综合考虑,还要和建筑技术和工程去研究,总体讲必须做好“人本”这篇文章。人类生活在大空间感觉不亲切,人情味淡化,真善美丧失,这些迹象自是必然。所以大街区是不宜居住的,因为出行往往不方便。
3、城市的各种功能要混合使用,综合利用。今天人们普遍关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规划者竟然不知“岛屿城市”的居住方式恰恰是资源浪费,既不宜居,也不生态。我们希望建筑里既有住宅,又有办公室,低层是商业和公共空间,这样的社区既不是既便利又有人气。
所以,城市设计应尽可能采用紧凑城市的策略。尽量多设计街区50乘50平方米这样的居住地域,之间的街道保持在10米宽即可,而不是现在的过多的小区分割,宽大大马路车流分割在大约600乘600米以上的所谓小区孤立生活。在设计的房子里面,其建筑底层尽量是商业和公共空间,上面还有供人们租用的住宅。
4、街道和交通工具也要互为使用。今天的城市,汽车是主角,人类是从属,规划者考虑的是汽车的宜居,(完全是车本主义)而忽略了“以人为本”,这样的城市怎么能谈得上宜居呢?(看看昆明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几乎被汽车挤光了。)

人流和车流应该被同等对待和重视,而且是行人优先。一条人车共享的街道需要非常的连贯、道路窄且密,并且经常拐弯,使得车速无法提高,这样的马路人走起来就会舒服,还可以减少过境交通,增加行人安全。如今是道路出现的频率太低,即使是50米以上的宽马路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率。而且车流多的宽马路行人等红灯的时间太长,交叉路口太宽,人行道的红灯亮起时也是汽车撞到你身旁之时,(昆明的左转灯,右转灯亮时,行人与机动车抢道现象十分突出)人车均十分难堪。此外,汽车、公交及步行衔接的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城市规划者也很重视公交优先的理念,不少城市开行了公交专线,昆明花几千万搞了个BRT,结果,人的素质在这里,几乎成了摆设。白花纳税人的钱。

总的感觉是人必须冒着生死风险跑到马路中间的公交站乘坐公交车,而快速公交车的进入公交车站安全倒是没说的,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上天就是入地,道路漫长,像赶一趟不知有多长的公交列车。你要的车在后边的话,你就惨了,要与对头的人抢道,碰撞,行人很不方便,设计缺乏人性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