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的恐龙们正在等待春天
(2009-10-14 16:54:32)
标签:
双嵴龙恐龙化石文物堡石碑晋宁娱乐 |
晋宁的恐龙们正在等待春天
云南晋宁夕阳乡有600多处恐龙足迹化石,1987年发掘,当年就立了“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22年来,尽管当地挖掘出的中国双嵴龙等化石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罕见,尽管这些化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研究经费等问题,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对恐龙化石的保护、开发、发展、整体规划都是空白”。今年,晋宁的恐龙足迹化石已遭破坏,没被人为破坏的,也面临风化的危险。而当地看守几百处化石的,只靠仅有一人的乡文化站,既不懂行,又没学习机会。珍贵和荒芜,让侏罗纪的庞然大物再次遭遇了冷暖“温差”。
用外行的眼光看这件事情,免不了要想到一个问题:晋宁的恐龙化石到底有多珍贵?以这个问号为起点,会继续许多问号——如果珍贵,为什么22年间相关科研仍是一片空白?如果不珍贵,晋宁那些缺乏保护的化石有没有必要保留?而目前那些化石的处境,与“不保护”有无区别?如此等等问号,像是能映出很多倒影,或可称为“历史和社会”的倒影,或可称为“消耗”的倒影。
至少在现有的相关报道中,我们没有看到县政府和市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的表态,虽然当地“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路人皆知。其实,那尊石碑的含义中,不仅是确定此保护对象“不可移动”,不仅是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限定,也是确定其历史和科学价值,而“确定”之后,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挖掘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科学记录档案、建立保护机构或有专人负责管理,都是必要和必须的作为。对于晋宁,对于中国双嵴龙,相应的保护方案二十多年“未见天日”,当地人苦笑的脸上写的就并不只是苦笑了。
恐龙的冷暖和人的苦笑展现的,是一种被动的境地,文物保护中,设备、技术、经验,都需要资金,当地乡政府出资2万余元将保护区用铁丝网围起,原始得差不多和恐龙“并肩”了,村民们甚至想在化石上盖房子为它们遮风挡雨……这种努力,至少这种意愿,都值得称道,然而,他们缺的,不是被称道。
其实当地百姓并不缺乏创意。开发夕阳彝族乡民间文化,也一直是当地发展的一种思路,“恐龙之乡”虽然已经不算独树一帜的招牌,但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无好处。然而,打造这样的招牌,怎么可能靠一乡之力完成呢?
22年“一片空白”,至今仍在“消耗”,毫无疑问,晋宁的“恐龙”给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呈出了题目,某些考量也由此而生。暂不说科学价值,在创建文化大省的语境下,我们现有的文化资源都是宝贵的财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先例比比皆是,晋宁恐龙身边的荒芜是一种文化的荒芜,是忽视了文化的潜在价值,实不应该。如果说,中国双嵴龙珍藏在市博物馆内算是科研范畴的“告一段落”,那么,已经晚了若干年的经济范畴的经营就该“开启”。当地民间曾有的“金鸡仙”传说,说的就是恐龙足迹的“故事”,这些信息完全可以成为某种文化“名片”上的信息,各级政府齐心合力描画这张“名片”,这张名片的传播就会宽而广之——传播和招商引资的相辅相成,定会给恐龙们和守护它们的人们一片春天。(云南信息报 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