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早,我和在座的各位一起聆听了鲁老师所执教的《白鹅》。课堂上,鲁老师活泼大方的教学风采深深吸引着我。她对语文文本教材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白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同其他课文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语言的幽默、风趣而且运用了对比、反语等修辞方法。正由于这个特点,加上作者丰子恺先生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差异,所以,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这篇课文不太好教,从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白鹅。
下面我来谈谈鲁老师在本堂课上,关于解词学习方法的指导。
鲁老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很准确、很到位。在教学目标的第一项,她是这样的设计的“认识8个生字,理解“高傲、大模大样、净角、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呵斥、毫不相让
”等词语。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到了中年段,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低年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鲁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来从而达到了理解的目的。这正是本堂课的特色所在。
首先,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中年级阶段,要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正是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里,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多到这样的强化训练呢?大家无非怕浪费时间,或是觉得这并不怎么重要。鲁老师大胆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选择字典中“厉”的字义,接着结合整个词语理解词义,理解了带“厉”的词语还不够,接着又引导学生拓展了词语,“还有那些带厉——的词语呢?”借此积累语言,这一做法,还真我们常态下的解词方法。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语文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字典。我想从我们回家开始,我们更应该重视字典解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上的强化训练了。
第二,能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词语。比如说:净角,京剧中的一个人物,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净角是什么”,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距离比较远的一些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创造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第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伊时,老师就巧妙地向学生扔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在文中圈出相关词语。”学生的答案包罗万象,并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这其实是通过对文章的粗放阅读,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感知,又再一次学生围绕“高傲”,回到文本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白鹅的“高傲”的”。词语理解离不开语言环境,2次回归文本,巧妙地把“高傲”一词嵌入到课文学习中去,着力引导血色和那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纵观全文,前后联系文本理解词语,从而一改词语教学的孤立和呆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解词的过程中熟悉语言环境,让解词过程显得顺利、理成章。让学生接下去的词语理解水到渠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