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与诗
(2024-07-12 21:34:55)
标签:
西农与诗岂有仙人去不还如虹浩气望依然愿吾同道齐努力奋鬣长嘶向碧天 |
分类: 历史 |
西农与诗
西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农诗人辈出,数不胜数。西农诗人为西农谱写着史诗,实际上,也为我们的民族谱写着史诗。这里略举西农若干诗人以及与西农相关的若干诗句,或可窥其一斑。
苦难
诗人匡厚生(1873-1957),是辛亥革命老人。曾为冯玉祥幕僚。陕西靖国军起,经叶荃介绍,杨虎城以师事之。1926年,亲历西安围城之役。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匡厚生当时写有《长安围城纪事诗百首》,为这段苦难的历史留下极为珍贵的记录。西安解围后,杨虎城任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匡厚生任该军政治部主任。
“铁骑千群溃陕州,岳家旗帜望中收。两河子弟锋张甚,喝转黄河向上流。”“前度刘郎重入秦,烟花三月正浓春。梦中蝴蝶庄周影,眼底衣冠文叔臣。”“弹尽粮空雪压肩,如虹浩气望依然。开关犹作雷霆斗,守垒时闻神鬼怜。”“谁言两虎不相容?廉蔺今番竟协恭。寄语编修战史者,好将椽笔记殊庸。”“一师疲卒守城闉,十道雄兵助入秦。谁是英雄谁竖子,斜阳付与评书人。”“百首诗成泪几倾,楚骚哀怨接灵均。青灯古剑潇潇雨,谁记绕床诉不平?”(节选自《长安围城纪事诗百首》)
后人赞匡厚生之《长安围城纪事诗百首》为
广义地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简称西农)就是在大西北经历连年苦难的背景下,由一批志士仁人联署提案、艰难运作而建立起来的。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出洋,匡厚生又携如椽之笔赴西农任教,以其后半生继续为西农谱写史诗。
1949年,杨虎城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戴公祠被杀害。1950年初,陕西各界在西安新城广场公祭杨虎城,匡厚生深情地代表西农全体师生员工撰写了荡气回肠的挽联:“以苦心拥护国家,以大义调和党派,正气塞乾坤,杨公不死;为徇私残杀志士,为媚外出卖主权,舆论等斧钺,蒋贼焉生。”
踏勘
略
奠基
略
寄望
诗人李仪祉(1882-1938),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和教育家。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俗称武功农校)刚一成立,时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的李仪祉即与西农商定,将其创办的陕西水利专科归并西农,改为水利组,李仪祉任西农水利组主任。当此之时,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咏武功农校》。
“正襟危坐乎高岗,山巍巍兮水汤汤。漆可濯缨渭濯足,山作笠兮云为裳。倦来偃卧枕岐梁,梦入周公之故乡。右手触文帝之寝堂,左手抚太宗之摇床。倾耳以听音锵锵,似闻凤鸣于朝阳。太白皑皑冰雪光,焕如明镜照我肺与肠。膴膴周原黍稷黄,思我先民荐蒸尝。吁嗟乎!孰维新命于旧邦?安得起后稷公刘文武于地下,使我民族复发扬?”(《咏武功农校》)
《咏武功农校》热情祝福新诞生的西农,并对西农的发展以及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寄以厚望。实际上,李仪祉的《咏武功农校》可以作为西农一曲当之无愧的校歌。他在有生之年,为西农水利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此一时期主持建设的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了我国现代灌溉工程的样板,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真情
诗人徐翼存(1893-1977),在诗坛曾被赞誉为“人去翰墨在,诗留天地香”。1932年,丈夫王翰存任杨虎城幕僚,她遂迁往陕西,此后的战乱岁月,一直随丈夫辗转在陕西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解放后,战乱终于结束了,1950年,丈夫又不幸逝世,徐翼存只好随同子女在大江南北漂泊。1953年,女儿王朝琪到西农任教,她才随女儿定居西农。徐翼存1932年在西安所写的《壬申抵西安》、1953年在西农所写的《重到陕西感怀》、1972年在西农所写的《壬子年春抒怀叠韵五首》以及先后所写的《孤雁四律》、《孤雁四律叠韵答谢》等诗,都是诗人寄真情于翰墨的刻骨铭心之作。
“江南游罢复游秦,旅邸风光尽可亲。池草梦催听雨客,河阳春属种花人。瓮无斗粟宁妨乐,室有芝兰未是贫。四十年来抡指计,韶华不负苦吟身。”(《壬申抵西安》)
“远辞吴下又秦关,西望长安不是还。旧地重经惟有泪,前尘如梦怕看山。微茫天道模糊里,叵测人心反复间。最是唏嘘过半夜,沉哀凝聚到毫端。”(《重到陕西感怀》)
“闲中戏墨写游仙,春与遥赓忆去年。雁讯竟随黄鹤杳,莺花偏向白头妍。溪山养性差无恙,鸥鹭忘机信有缘。游鲤不来江水调,苍茫云树望寥天。”(《壬子年春抒怀叠韵五首》其五)
西农诞生于苦难岁月。西农人,尤其是他们的父兄,几乎人人都经历过各种苦难,他们或有国仇家恨在身,或经历了灾荒年月的生离死别,或经受了各种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但是,他们都没有被苦难击倒。徐翼存的诗作给人以这样的启示:真情,尤其是亲情和友情,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心灵深处蕴涵着真情,只要心灵深处珍藏着亲情和友情,就一定能够鼓舞人度过一切难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成为时代的强者。
奋斗
诗人石声汉(1907-1971),是西农著名的农史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石声汉虽一生身体羸弱多病,却一生孜孜不倦工作。他1938年所写的《沁园春·驮行病骥》,就是他在逆境中艰苦奋斗的写照。
“蹄铁敲穿,踏遍崎岖,日渐昏黄。叹木鞍坚重,背成生鞟,麻缰粗硬,吻有陈伤。项下蒭笼,虚无寸草,枉羡青畦菜麦香。沉吟处,听鞭梢爆响,倦步催忙。
晚年,石声汉顶着各种压力,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工作,因而被不公正地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1967年,他写有《最高楼·自嘲》两首,表现了一个刚正不阿为真理奋斗的知识分子的气节。
“平生事,畏避恁多端,行止要心宽。衣冠高会芒攒背,寒喧广坐棘藏毡。有冰心,无媚骨,乏奴颜。
石声汉就是这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十多部中国农史研究巨著,在国内外农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石声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超脱
诗人闻洪汉(1912-2004),是西农著名的植物学家。在植物生态群落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等方面,勤于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政治运动中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他对自己经过辩证思考所认识到的真理坚信不移,是敢于坚持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闻洪汉经常兴高采烈地朗诵他的得意诗作《南山感怀》和《太白山感怀》。
“白云何舒卷,逍遥旷宇间。超绝善与恶,不著一尘纤。纵横从本性,变化听自然。形骸久已忘,存殁非所悬。”(《南山感怀》)
“坐看千尺瀑,静听万壑松。飞瀑舞真态,松涛咏心声。我来歌一曲,击节吐深情。默对浑相忘,陶然大化中。”(《太白山感怀》)
这些古体诗可以看作闻洪汉的自画像,它们艺术地描绘了闻洪汉高瞻远瞩、乐观旷达的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闻洪汉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他脚踏实地的学术成果,而且有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敬业
诗人周尧(1912-2008),是西农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一生致力于昆虫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惜时如金,从不懈怠。2000年,周尧患急性胆囊炎,手术后又并发心衰和肺炎,昏迷三日,苏醒后口授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蝶之梦》。
“我与蜂为花事忙,唤醒大地漾春光。牡丹海棠巧梳理,莺歌燕舞也登场。栩栩庄周梦中身,依稀葛洪五彩裳。滕王宋院今何在,落霞孤鹜同飞扬。踏青归骑马蹄香,钗头裙褶任飞翔。不是金陵游冶儿,等闲飞过东邻墙。遽然一觉若有悟,何醒何梦不徜徉。愿吾同道齐努力,确保环球永芬芳。”(《蝶之梦》)
在《蝶之梦》中,周尧梦中的蝴蝶,与蝴蝶梦中的周尧,已天然地化为一体。《蝶之梦》巧妙地刻画了一个极其敬业、全身心沉湎于事业之中的昆虫学家的心灵。唯其敬业如此,他才能完成创办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几乎难以完成的业绩,为西农和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尊师
西农著名教授虞宏正(1897-1966),字叔毅,在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早在1948年,西农就曾举行庆祝虞宏正教授任教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西农剧团特地连续三日演出著名话剧《万世师表》,借以敬献亲爱的虞宏正教授,诗人匡厚生代表西农武功校友会执笔撰写了洋洋千言的《恭庆虞师叔毅先生执教二十五周年纪念序言》,表达大家对虞宏正教授的仰慕和崇敬。
“自古河岳日星之士,率薄金紫冠裳之荣。”“若夫不夷不惠,无我无人,合天地以同流,网珊瑚而独乐,桃李遍野,扬于陵原,上下门生,邦国交称,夏太初如商周法物,则我虞师叔毅先生信可谓寥天一鹤,老子犹龙者焉。”“两渡欧美而问津,四访鸿博以求益。”“北大煌煌,日启金人之口;西农赫赫,久徇木铎之劳。”(摘录自《恭庆虞师叔毅先生执教二十五周年纪念序言》)
1978年,陕西省为虞宏正教授补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此,各界人士撰写了大量的挽联和挽诗,例如,闻洪汉、刘荫武、王韶唐、侯从远、邱怀、吴中禄等先生的挽联曰:“故都已显才华,毕生穷研物化,忆四十年春风桃李,长谱丹心培后进;祖国竞传捷报,从此扫尽妖氛,看八千里锦绣前程,重拂泪眼悼吾师。”1987年,诗人闻洪汉代表九三西农支社为虞宏正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献诗曰:“先生明哲志恢弘,教科两域御风行。气宇轩昂超象外,细雨润物得寰中。诲人不倦传真理,潜移默化育群英。众星朗朗丰碑在,山高水长仰毅翁。”1997年,各界人士在虞宏正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特塑像立碑以为纪念,碑文赞词曰:“卓哉虞公,德高望隆。博学广识,取精用弘。献身科教,同奏殊功。一代师表,千古永崇。”
西农素有尊师传统。虞宏正教授的业绩,正在被西农人一代一代继续传承,虞宏正教授的精神,正在被西农人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驰骋
诗人马萧萧(1921-2009),1944年,以西农学子身份毅然从军抗战。他是数以十万计的西农学子中的佼佼者。曾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88年,马萧萧为陕西省楹联协会成立撰写贺联,牢记他作为西农学子,在陕西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半坡村前探幽,桥山顶上骋怀,华夏六千年,开先文化,源远流长共君谱;教稼台下学艺,延河水边饮马,秦川八百里,第二故乡,情深意切与我歌。”1994年,在西农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之际,马萧萧撰写了热情洋溢的贺联,对西农六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概括:“据古邰,临渭水,傲风霜,浴丽日,历历沧桑逢花甲;育良种,培壮苗,结硕果,输巨材,莘莘桃李满神州。”
1995年,马萧萧写的《忆抗战》,记录了他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2002年,马萧萧写的《奉和文文先生马年小唱二首》,也道出了西农学子的共同心声。
“八年抗战记犹新,血火尚余劫后身。歌啸沂蒙穿弹雨,驰驱印缅驭风尘。洛阳道上伤疫疠,重庆街头叹落沦。月夜滇池闻捷报,烟花泪雨扑征襟。”(《忆抗战》)
“捷报连声入马年,征尘一路四蹄烟。春来正是风光好,奋鬣长嘶向碧天。”(《奉和文文先生马年小唱二首》之一)
“老马八旬逢马年,驰驱回首看飞烟。霜蹄尚有奔腾力,犹恋风云万里天。”(《奉和文文先生马年小唱二首》之二)
以马萧萧为代表的西农学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才华横溢、诗思如泉的,他们无愧为西农新时代的诗人。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挥舞着生花妙笔,展示着聪明才智,奋鬣长嘶,一路飞烟地驰骋在征途中。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不管是重要的岗位还是平凡的岗位,都在为这部宏大的史诗续写着不朽的诗章。
西农的诗
西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农诗人辈出,数不胜数。西农诗人为西农谱写着史诗,实际上,也为我们的民族谱写着史诗。我们心目中的西农诗人,谨守先哲
正是:
“岂有仙人去不还”(于右任句),“如虹浩气望依然”(匡厚生句)。“愿吾同道齐努力”(周尧句),“奋鬣长嘶向碧天”(马萧萧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