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2024-05-19 21:35:33)
标签:

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文望起齐鲁

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

性存淡泊归未名

分类: 人生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引子、为季羡林先生写挽联

 

季羡林先生2009711日去世后,我为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毕生致力东方文字教研,数页牛棚杂忆,直可惊醒后世;

晚岁坚辞国学大师称号,一篇胡墓感言,便能垂范千秋。

713日,我将这副很不成熟的挽联公开写在博客里,以向方家求教。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我所写的挽联,上下联分别强调了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季羡林先生的两篇著作:一篇是《牛棚杂忆》,我认为尽管篇幅不大,作为历史记忆,直可以惊醒后世;另一篇是《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我认为仅此一篇感言,便能够使先生垂范千秋。

但我总觉得自己所写的挽联太浅白,不够深刻。尤其是,上联中的致力东方文字教研与牛棚杂忆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下联中的坚辞国学大师称号与胡墓感言的逻辑关系也很勉强,致使挽联结构松散,平淡无奇。因此,我对自己所写的挽联并不满意,希望得到方家斧正,更希望看到方家更好的挽季羡林先生联。

网上得知,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719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我想,届时一定会有高水平的挽季羡林先生联出现。

 

一、季羡林灵堂外挽联的报道

 

719日晨,我上网看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报道,看到各新闻社各网站所发新闻稿均来自中新社。中新社的报道说: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灵堂外一副“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的黑色挽联格外醒目,上联为“文望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下联为“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且不管季羡林先生一再坚辞国学大师称号,且不管这副挽联写得怎样,奇怪的是新闻稿中的挽联上联24字,下联25字,这么明显的错误竟然都没有被发现。不知编辑们的责任心到哪里去了。而且许多网站还在标题中写道:“灵堂外面黑色挽联意味深长”。这说明,编辑们很看重该挽联。但连读都没有读懂,怎么知道它意味深长呢?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后来,大约中午时分,我才从迟发的新闻照片中知道,原来中新社的报道中,挽联的上联丢失了一个“起”字。此时,各网站的反应为:有的扯掉了原来的新闻稿,有的悄悄地改正了,有的直到下午还未改正。但是,未见承认错误者。因此,以讹传讹的情况还将继续存在。在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报道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二、季羡林灵堂外挽联的毛病

 

挽联报道的错误终于得到改正。但当我仔细阅读这副挽联时,大失所望。这幅挽联实在不敢恭维。

该挽联断句应为: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先将其平仄排列如下:

平仄(或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或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由此即可看出,即使从形式上言,就已经显露出不少毛病:

上下联的首句,尽管“望”和“誉”均为平仄通用字,但由于“齐鲁”和“天地”,均为“平仄”结构,故无论如何安排,上下联的首句都不构成好的对偶句。

上下联的末句,“心育英才光北大”为律句,“性存淡泊归未名”非律句,亦不构成好的对偶句。

此外,下联重复用了三个“名”字,上联在相应的位置,却没有重复用三个“道”字,因而不够工;又:上联有“大”字,下联本应尽量避免再用“大”字,下联却没有做到。

再就内容而言,更显露出不少毛病:

上联中,“通中西”,显然已包含了“通华梵”,不必为了与三辞对仗,在“通中西”、“通古今”之外,硬生生地加上“通华梵”,拼凑成三通,以致显得累赘;既云“至道”,已经是最好的道了,何必又说“有道”?这不是废话吗?“心育英才”之“心”字似不够妥帖,因为这样反而弱化了先生培育北大英才的功绩。

下联中,洋洋二十五字,其实只写了先生三辞桂冠之事,显得单薄;挽联中写三辞,无不可,但将“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三者并列于挽联中,就显得不精炼,太啰嗦;先生三辞桂冠,无非是宣示自己只干实事,不图虚名的气节和志趣,挽联还喋喋不休地说“大名”、“无名”、“未名”,万变不离其宗,忘不了一个“名”字,有背于先生的气节和志趣;或言“未名”指未名湖,则“归未名”湖,意境似乎不雅,不可取;或言“未名”虽指未名湖,但用以代指北大,则上下联末尾流为合掌,亦不可取。

我以为,以上这些毛病,都是有目共睹、似乎无可辩驳的。如有质疑,求之不得,我愿闻其详,以提高自己。

 

三、季羡林灵堂外挽联作者的话

 

一两个月之后,我看到挽联作者龙协涛先生所写《季羡林先生挽联的写作经过》一文。根据介绍:“龙协涛,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教授、编审。曾创作《燕园赋》,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国土赋》;获2008北京奥运会征歌歌词、歌曲两项大奖并创作《国球赋》,为岳阳楼等国内名胜景点撰联写赋。”

往事记忆:关于挽季羡林先生联

龙协涛在文中说:“有朋友建议我,文化名人辞世,挽联应是很讲究的事,你了解先生,应拿出自己的才华创作一幅(注:“幅”似应为“副”,下同)高水平的挽联,算是为先生最后送行。朋友的话使我猛然醒悟,一定要化悲痛为决心,把对先生的情和爱凝结成一幅有真情实感的挽联。”

龙协涛又说:“我陪北大一位毕业生第三次来到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季羡林先生灵堂吊唁。头戴绒线帽、身着布衣、永远的蓝色中山装的季先生慈祥地朝我微笑,这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遗像震慑了我,启发了我。我开始悟到,写季先生根本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评价,也不需要找艰涩的典故来装饰,就是按照季先生的经历和学问进行平实的描述。定下这个思路后,我的头脑一下子豁然开朗,再下笔时似有神助。”

龙协涛然后说:“我把成熟的构思向朋友诉说,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赞许,于是又在挽联命意分寸上几经切磋,平仄对仗上的数次推敲,决意采取灵活的宽对,不以词害义,最后便形成这样的文字: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龙协涛尽管说要“拿出自己的才华创作一幅高水平的挽联”,要“把对先生的情和爱凝结成一幅有真情实感的挽联”,还说他“下笔时如有神助”,但拿出来的这副挽联确实不敢恭维。呜呼!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看来龙协涛先生功力仍嫌不够,有言过其实之嫌,终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留下一丝遗憾!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