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联札记三则
(2023-07-02 16:30:02)
标签:
读联札记三则联之考试作用联之褒贬作用联之警策作用 |
分类: 文学艺术 |
读联札记三则
联之考试作用
读陈寅恪1933年写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知对联之考试作用甚大,可借以选拔人才。该文略为:
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借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1965年,陈寅恪为该文写《附记》,略为: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题为“梦游清华园记”。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
联之褒贬作用
读联中之嵌名联,知联之褒贬作用极其深远,直可流传千古。举例如下: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秋瑾在轩亭口就义后,此联悬于轩亭口,载入史册。秋瑾就义前坚不吐供,昂然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屈原《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得所示。”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康有为晚年沦为保皇党,有人撰此联,痛斥康有为,亦载史册。《礼记·中庸》:“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具田家浑憨气概,称市廛简朴之觞,上寿上寿;扬汉族刚毅精神,作群伦奋厉之乐,其昌其昌。”
1938年初,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郭沫若任厅长,主管抗战宣传,田汉任第三厅第六处处长,负责抗战宣传中之艺术宣传。其间,文艺界为田汉作40岁寿庆,郭沫若以此联为田汉贺寿(“奋厉之乐”或作“奋励之导”)。该联既嵌入姓名“田汉”二字,又嵌入原名“寿昌”二字,既赞扬田汉浑厚朴实的个人气质,又赞扬田汉抗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不失为嵌名联中之上品。
读联中之格言联,知联之警策作用不可估量,常可终生受用。举例如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儿时写大字,万延成老师以此格言联为我们写影格,供我们描摹,遂使此联永志不忘。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刚解放时,缺少教科书,万崇仁老师带领我们抄写、背诵了很多经典文字,这是其中的一副对联,对我们影响很大,因为老师说这是毛泽东青少年时的座右铭。现在知,该联的作者为胡居仁。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徐特立题赠一位青年的对联,言简意赅,语重心长,饱含革命老前辈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吃得苦中苦;不为人上人。”
这是拍卖会上所见于右任的一副对联。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右任只改了一个字,生面顿开,拓展出一个全新境界,遂成经典。从这副对联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情怀,其印象不可磨灭。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朱自清的自勉联。李商隐的诗句原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妙笔增删后,立即焕发出勃勃生机和乐观进取精神,亦成经典。以之作为老年人的座右铭,再合适不过了。
正是:短短两行,尝可昭垂史册;寥寥数语,或能匡正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