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得分的构成以及提升成绩的办法——为什么语文成绩这么难提高?
(2018-05-11 13:06:41)
标签:
语文分数成绩提升期中考 |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
第一部分:语文成绩的构成分析
语文成绩的呈现,也是按照标准答案对考题判分而得,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却有几点明显的不同。
一是知识性分值占分较少。以中考为例,一般说来,120分的考题,明确是课本知识再认的,大致是第1、第2题的文字和拼音字形题,占6分左右,两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然后有一道文学常识题,填空或者选择,3分;再加上古诗文默写题,6分左右。这样,基础部分最多15分。
某些地区在阅读部分会有一道课内文言文,10分;有些地区则完全是课外文。考虑到课外文言文中会考到3-6分相关的文言实词或者虚词用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一般的阶段性考试,与课本相关的只剩下那个内容,大致在15-25分之间。
二是能力型分值最多,又分为不同的层级,简单来说,有以下类型:
A相对简单的分析、判别题,如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排序、标点、成语运用等;
B相对简单的语言运用题,如仿写或者简单的应用文(通知、启事)等;
C再就是综合性的阅读能力题,指的是两大篇的现代文阅读题,涉及到下列主要类型:
综合概括全文或者语段大意(低层级能力)
分析理解语句或者词语含义(中等层级能力)
从内容、主题、结构等多方面理解语句或者句段的作用(中等及较高层级能力)
文章主题理解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散文的情感表现等(高层级能力)
根据指向进行鉴赏分析或者拓展运用(更高层级能力)。
此外,作文是综合性最强的能力测试,也属于最高层级。
第二部分:从语文课到语文试卷
课堂内外的知识积累问题语文成绩的高低起伏,呈现出“短期靠知识,长期靠能力”的特点。而能力,则来自于一个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一、知识积累中的主动性与长期性
一节课中,老师讲到的知识可能很少,很多有经验的语文老师甚至有意识地不去讲字词句等知识,而是让学生用工具书自行学习。因为,识字辩词的基本能力,在小学就已经基本养成,老师让学生自行学习,然后通过考试检测成果,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习惯养成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自行阅读的自足型生态闭环。
我们要让孩子记住与考试相关的 知识,也要了解某些看似无用的知识,譬如一些文史文化常识,甚至是有益的八卦(名人轶事),要积累古诗文名句,而且是心甘情愿主动去积累。
知识积累是长期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仍然有积累的习惯,说明他的学校对他实行了最好的教育。
二、课堂上的能力训练中的融入与游离
讲课中,教师会进行若干种形式的能力训练。首先还是体现为习惯养成,如听讲、做笔记、主动思考、合作探讨等,再就是结合考卷的实典操训。大部分学生都会融入这个体系中,譬如,根据指令做好每个环节的事情,譬如,老师训练对于某一类句子作用的表达,一般会给出模式和范例,再结合课文训练,学生就会做出自己的表述,然后再根据答问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讲解做自我纠正。
又譬如,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看起来是德育层面的,但由于中国的文章基本上是文以载道的,学生用这个思维方式去理解,也就是一种考试的实战演练。
再譬如,在重视多元理解的现代,许多文章的主题并非唯一的,老师在讲完主要的常见的认识之后,也会讲其他的理解,善于吸收的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而这在高水平的现代文检测中经常出现。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呈现成果,有时候就会出现课堂上的游离状态。
一是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取老师的指令或者讲解,课堂上就会呈现主动游离状态。
二是部分同学的思维与状态跟不上学习的节奏,譬如知识不明白,譬如能力缺乏,跟不上趟,也会呈现被动游离状态。
三是有的同学虽然能够呈现思维的结果,但却是“知识再认性”呈现,也就是只会说出结果,说一两个词语而不是整个的表述过程,其实也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
这样,从短期看,个别学生的游离不会影响教师的整体课堂效果,事实上没有一个老师会在某一节课上真正的照顾到每一个人,除非进行整体检测。而一旦课堂沉闷,则不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生主动性),也会让学生兴趣下降。(这是一个怪圈,不是吗?)
这样,有的课堂上,学生在看来缺乏明确知识识记指向的情况下,长期缺乏能力训练;一旦遇到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尤其是不再是简约化的关键词回答,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三、课外学习中的兴趣与习惯
课外学习中,由于缺乏监督者,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更为重要。
如果功利化到考试效益,好的兴趣与习惯是直接能够使人收益的。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但是语文作业中,主观题的主观性很大,学生答问的弹性很大,导致部分同学只是呈现最简化的答案。并且,据我看,还存在课外作业的难度弱于考试难度的问题,这是一般重点学校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如果使用老师提供的作业,又会有部分学生可能跟班困难的问题,还有某些人机械认定的所谓教育公平问题。
我们认为,语文的外延十分广阔,除了做好作业之外,更应该多读书。有些同学,在小学就很少读书,或者读的只是一些仅仅符合“情节快感”的童书。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的单薄、阅读层次的浅浮,都会让孩子在进入中学后感到语文学习的困难。在小学,一个读书少的学生,短期内语文成绩未必差,但迁延到中学后,读书的习惯缺失、兴趣减少、速度变慢、视野狭窄,都是影响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我们如何帮助学生
从战略上说,要改变观念,从素养入手帮助孩子提高,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兴趣入手,抓好习惯,培养能力。
从战术上来说,先是抓好基础,目前的考试中,基础是带分数的,低分的学生大多是基础题丢分太多。
下面分几个层级来说:
最最基本的,是听好课,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好笔记,做课堂的主人。争取一个周(一个月?)内至少主动发言一次,至少书上的笔记不比老师黑板上的字数更少,或者至少在没听好的情况下,借同学的笔记抄一下。
最基本的,是严格要求作业,至少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的常规作业,譬如,预习不会作,多抄两边字词总可以的,如果能够写上一到两段感想,既锻炼了思维,也训练了表达,就更好了。但实际情况上,相当一部分同学,遇到弹性题目就能简则简。
接着是基本的课外学习,就是适当提升功力,譬如,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题目,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径,但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去做,哪怕老师找来很好的题目,有的学生也置之不顾。
比较有疑惑的是是否进行试卷试题操演,我认为要分时段看。直接做题目,在语文学习效弱于其他学科。家长问要不要直接做试卷,我认为,做一些选择题或者综合实践题有用,但做阅读题效率不会太高,尤其对于部分优生而言更是如此,感觉不如去读书,甚至去看电影。
最好的途径是读书,安静地读有意思的书,至少读完学校书目上规定的书,不要有“课外书”的概念,读的书都应该属于课程中规定的书。学会在书上批注或者做摘记,至少要翻开读。不提倡优等生去课外学习考试套路,有这个时间不如去读书。
最高的层级是学有余力情况下的提升,还可以多看电影、看戏剧,做一些调查。看一些展览,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