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外国哲理诗以及诗歌的“无用之用”——培训札记之三
(2012-04-25 14:37: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77)
几首哲理诗的研读
相比较而言,外国的格律诗,如十四行、商籁体等等,是不大好翻译的,尤其是古典的抒情诗,介绍到国内来,大致相当于我们把沉郁顿挫的杜少陵介绍到西方一样,所有音韵上的美感都无法领略了。也有人试图用汉语的押韵来替代,遗憾的是,这样还不如散行直译。我就读过那种翻译得像二人转歌词一样的所谓抒情诗,令人大倒胃口。
不过,哲理诗不存在这个问题,当代的诗歌句句押韵的已经很少见了。我讲新诗,一般用“节奏”这个概念替代过去的“分行”和“押韵”。一首好的新诗,完全可以不分行不押韵,但一定会有其内在的情感节奏和言语张力。
下面是这次研讨中着力最多的几首诗。
三个最奇怪的词
[波兰]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
当我说出“未来”一词,
第一个音节便已成为过去。
当我说出“寂静”一词,
我就立刻打破了这种寂静。
当我说出“乌有”一词,
我就在创造一种无中生有。
无题
[俄]伊万·日丹诺夫(Иван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和鸟儿一样,
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统一
[智利] 聂鲁达(Pablo Neruda)
[丹麦]诺德布兰德(Henrik Nordbrandt)
你划亮火柴,它的火焰让你眼花缭乱
因而在黑暗中你找不到所要寻找的
那根火柴在你的手指间燃尽
疼痛使你忘记所要寻找的
许海萍老师主要从特殊意象及其内涵方面来解读,下面有海萍的解读,也有我的一些思考。
读《无题》“这鸟儿死去的时候,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当诗人把“鸟”和“子弹”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
让学生联想:
鸟——联想到:生命、飞翔、自由—— 天性
子弹——飞翔、终结他人的生命、打败目标——使命
再问:子弹为什么会疲倦,为什么要哭泣?——是它的使命让它疲倦,还是基于它对鸟的同情
再追问:它和鸟本是一对仇家,为什么会同情它呢?他们有什么共通性?——如果“飞翔”是共性的话,他们的相遇同时终结了这一共性,又意味着什么?
从这两个意象组合里你能读出什么?
(1、一个渴望飞翔的灵魂,因为终结了另一个飞翔的灵魂,致使它自己也终结了飞翔。
(2、反战思想,战争中作战的双方都是受害者。
(3、对立的事物也会有共性——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想
(4、关注子弹这一非生命,以人性、博爱的视角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是子弹,尽管我们的命运只有坠落(不管是否命中目标),却把飞翔的希望寄托在没有中弹的鸟儿身上,更希望每只鸟儿都不会中弹。
倪江还是继续他的话题,你把诗歌送给谁?
对《无题》中的飞鸟与子弹,他是这样说的。其核心意涵实:鸟儿与子弹各有轨迹,错误的遭际使之相遇,悲剧于是产生。
意涵的迁移:“鸟儿-子弹”——“环境-人类”——“学生-应试教育” “父亲-儿子”——“丈夫-妻子”——“政府-民众” …
赠与的最理想的对象:战争策动者,猎人,被牺牲的炮灰们,被伤害的民众。
对于《三个最奇怪的词》,倪江认为核心意涵是:悖论,言语无法抓住世界的本质,命名其实便是虚无。言语能够创造世界的本质,命名其实便是实有。譬如:当我推行“减负”的时候……,
赠与最理想的对象:诗人,造物主,艺术家,创造者,语言学家……语文老师(把所有的“我”换成“你”)
对于《统一》,倪江也有他的认识,核心意涵:“一”与“多”的关系中,作者貌似倾向于“一”,但作者笔下的一,却并没有丧失其个体性,“整片大地鲜花一朵”,正是把世界“统一”到了最鲜明的最个性的色调。一花一世界。
意涵迁移:“所有叶花果-这一叶花果”——“全人类-个体”——“人类文化-民族文化”——“普遍性-特殊性”
最理想的赠与对象:对“个体”、“繁多”的偏执者。民族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全球化信奉者,世界公民。
倪江代表的第一小组,对于四首短诗的现场研讨,均受制于一个基本任务:作为赠诗,它的合理性何在,每一个小组均要给出诗歌的合理性解读才能明确赠诗的对象,而明确对象,正是将现代诗歌的“无用之用”充分体现出来的过程,也是让觉得现代诗歌烦难的学生亲近现代诗的过程。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是一个刺激、反拨、辨证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研讨中相机点拨,适时总结。可以发现四首诗歌基本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多义性要素:
总结多义性的原因:意象解读的多义性。诗歌意象之间关系解读的多义性。诗歌植入背景和领域导致的解读的多义性。纯个人经历、体验介入导致的解读的多义性。
接着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四首诗歌,全都诠释成关于爱情的悬想,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你设想一下具体的爱情情境,那个“他”或者“她”遭遇了什么,你需要送这样的一首诗歌给“他”或“她”?
此环节是对诗歌之“用”的一个反向辩证过程:预设情境和任务,现代诗歌与该情境任务的相容性,正是现代诗歌多义性的一个典型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