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赏析课堂实录——校本课程之《品得三秋诗》

(2011-11-18 13:15:18)
标签:

校本课程

千家诗

课堂实录

赏析

杂谈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66)

《品得三秋诗》课堂实录

——校本课程的诗歌赏析公开课

【课前思考】

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三百千”之一的《千家诗》,是过去孩子破蒙时候吟诵的诗歌,古人云:“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宜于成诵,故流传不废,”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但其诗工拙莫辨。”所以,我们就选择性地进行单元组合教学,利用了其“宜于成诵”的优点,同时去芜存菁,避免了“工拙莫辨”的不足。

第一单元,校本课程《千家诗》学的诗歌与春天相关,我主要教的是“节奏”,带着学生读诗涵咏,初步入门。这次教的第二单元,主要学习“意象”和“情境”,初步学会领会古诗的意思,掌握赏析诗歌的一些粗浅的方法。

 

第一部分:意象

【布置】开始的时候,我出了一个抢答题,让学生看看下列诗句中是写哪些季节的,重点辨析哪些是写秋天的。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古木啭黄鹂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8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9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空涧不见人,纷纷开且落。

1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1最是风来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3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14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1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6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17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8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学生回答很踊跃,答案基本准确:2381112131415161718是写秋天的。为了让大家对于秋日诗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课件的最后一页六句都是写秋天的。)

师:好,不错,大家再来谈谈理由,为什么你就认定这些诗句是写秋天的。

生:里面写的内容是与秋天有关,写的都是秋天的景物。

师:是的,以前我们讲诗歌,经常说到“意象”,所谓意象,用概念来说,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上要附着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且从一开始就熟悉的几首诗中来说。

(生复习古诗,说出各自诗歌中最主要的意象。)

生:“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李白喜欢写“月亮”,还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想这些都是。

生:白居易写“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韩愈也写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韩愈与白居易写草,感情是一样的吗?

生:韩愈是写初春刚刚露头的草,而白居易的“原上草”是总体写草的生命力,《钱塘湖春行》里的草也是写春天的生机的。

师:概括得不错,其实,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意象,他对于这个事物喜欢,写诗的时候就借用这个事物表达情感。譬如,李白的月亮,就是他的知己,思乡时候孤独时候,只有月亮才能懂得他;白居易写草,用草的生机,来写到大自然的美,韩愈写草,是写“最是一年春好处”。

【出示课题《品得三秋诗》,并投影。】

师:不过,我们今天说到的是秋天呀,大家先不急着读诗,看看古人写秋天特点的文章。

秋之为也:其惨淡,烟霏云敛;其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

【布置学生朗读,讨论评析这些划线的词语。】

师:看看这里的划线词语表现的些物象,寄托了诗人在秋天里的哪些的况味感怀。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先读两首小诗,找出意象,再来看看在哪些诗歌中还能找出这些意象的踪影。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生: 第一首中的“秋风”“雁群”“庭树”与“孤客”,第二首中的“玉屏”“扇”“秋声”“梧叶”等,都是秋天的意象

师: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一的,会有很多共同特点的意象构成构成了秋天的意象群。譬如《天净沙秋思》。(带领学生齐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说说,上面两首诗中,最喜欢那句话,谈谈理由。

生:我喜欢“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大雁南归,天气要凉了,一个“何处”,说明秋风刚刚到来,诗人有一种莫名的感慨。

生:我喜欢“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里点出秋天在外做客,人更凄凉,与秋风的惨淡呼应。

师:看来这首诗歌,句句都有人喜欢呀。,贾岛有一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是我最喜欢的秋日诗句。尤其是“满”字,有秋天肃杀的感觉。不过,整首诗却不一定;这叫做只有佳句而缺佳篇,就是说,这一句特别好,都盖过了全篇,为甚这一句好,主要是意象特别好。

好的,说说第二首

生:读第二首,我想起另一首诗歌。

师:哪一首?

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师:很好的联想,大家认真研讨一下,这两首诗歌为什么画面如此相近。

生:都写了月光,都写了屏风。

师:其实都是由于诗人们运用了相同的典型意象的缘故,而不同的意象就是感情不同的地方。那首诗里看“牵牛织女星”,这个意象隐含什么情感?
   
生:爱情(众笑)。

师:是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有对爱情的向往在里头,虽然是宫女,也有正常的情感嘛!作者杜牧,写的是大唐王朝,还是十分开放的朝代嘛!这首诗歌呢,看看作者的情况。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翰,是宋朝人。

师:嗯,整首诗的气象就弱一些,又是“空”又是“无”,感觉凄凉许多,这就是唐与宋的区别,从意象上都可以看出来。

 

 

第二部分:情境

【投影】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师:刚才说意象,现在说“情境”。我说的这个“情境”。是从现代诗歌教学中借用来的,初一的时候,第一课我就引进过这个概念,大家应该还有点印象吧。诗歌不是平面化的抒情描写,它有时有叙事,有情节,有内在的情绪流和意象流,还有人物的行动。

【布置】老师为大家先写出几点,大家围绕着找一找,回头我们再来整理。

板书:时间与空间动静与虚实  感官 修辞炼字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 :这首诗歌的时间就是从凌晨到天明——“残星”到可以看清楚“紫艳半开”,空间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小组2:动静与虚实都有,如“雁横塞”的动感,到菊花莲花的静态;前三联的实景与尾联的虚写想象相结合等等。

小组3、我们是分析感官,就是感觉的类别,譬如本诗中就有听觉和视觉的切换。“长笛一声人倚楼”就是听觉,,在寂静的早晨特备突出。

生:我补充一下,这里的色彩写得特备好,譬如“紫”和“红”。

生:我们按照老师的布置,是找修辞与炼字,不过真的找不出来。(众笑)炼字倒是能搞找,但不会辨析,譬如那个“横”字,“雁横塞”,为什么好,不太清楚。

师:老师说修辞与炼字。这次只是提出了概念,是留备将来学习之用的。大家可以留待课外想一想。

小结

(以上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想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候能够初窥门径,并不是让他们寻章摘句。我们现阶段强调的是兴趣与积累,但是如果一点理解与赏析都不会,对于杭外这样性质的学校而言,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

师:“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总有一个合适的角度,能够让我们赏析古代诗词,寻找一个恰当的支点,我们就会撬起古诗词赏析的这块大石头。

最后,为了验证这些赏析手段与角度的作用,我们不妨像开头一样,从最熟悉,看起来似乎无从着手的几首诗词着手。学生争相报出小时候背的几首“名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虚与实,”立刻又学生回答,“实写月光,虚写故乡。”

生:空间变换, 从‘床前’到天上的‘明月’,从‘举头’到‘低头’,空间变换中,景物和思想都在变化。

生:修辞也有,这里有一个比喻,写秋天的霜更容易表达人的愁绪。老师上节课说过的。

生:我读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众笑)

生:这儿“色彩”多,是“白、绿、红、清”,也有得说是拟人,是“向天歌”,这些说法都很好。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首重在空间变换,

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重在对比的修辞,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有色彩的描绘和空间的变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有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

师:这些都是童子功的诗词,大家能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赏析,了不起吧。当然,这些只是赏析古诗词的粗浅入门功夫,当毕竟已经初窥堂奥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会学习了解“主题、流派、风格、体裁”等更深入的内容,那时候,可以寻找的“支点”会越来越多,学习古代诗文会越来越有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