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笔法"与《陈涉世家》(一)
(2011-09-08 15:36: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60
有物有序的《陈涉世家》
引入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划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
本文教学,用了一节预备课的时间,完成了字词梳理和文意理解,随即从《史记》的角度来展开。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就是作者用以励志的一段话,就是古人说的:“子长忠言直谏,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
这时候我问学生,鲁迅所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该如何理解。
“史家之绝唱”,指的是“史才、史学、史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以“佣耕”之民,却入三十世家之一,——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此处足见太史公的史识与史才。
接着说,“无韵之《离骚》”,应该是指文学方面的造诣。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就一直没有真正分过家,先秦的历史散文如《左传》和《战国策》,汪洋恣肆,铺张扬厉,不仅记录了许多重要史实,许多也是文学史上的佳作。《史记》在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传统的同时,还深得《春秋》笔法之意韵。春秋笔法以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太史公笔法”在对此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我参考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结合《陈涉世家》这篇文章的具体特点,总结出“太史公笔法”的一个要点并板书:
有物有序,自寓褒贬。
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一段的开头,是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这也是标准的史传笔法。不过,接着的有关佣耕对话的内容,大家就觉得很有意思。
学生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不太像历史事实,因为没有时间、地点,也没有实证,更像是一个故事。我也笑着说,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佚事”,乃至于是一种“演义”,而这正是中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
于是和大家一起分析起这个故事的文学特点来,先是看,如果是正规的史传该如何写。我们先回顾一下《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按照这个说法,本文顶多也只要写出“少有大志”和“佣耕者”“莫之许也”就行了,但本文却费了不少笔墨。我让大家看看,这一点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不是什么难题,大家首先找出神态描写,如“怅恨”和“太息”,还有是佣者的“笑”;接着是语言描写中的语气,陈涉在怅恨之余,是一种幽幽的陈述语气,而佣者则是一种讥笑,陈涉的回答中,有两个感叹号,虽是后人所加,却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二
刚才说到的第一段,确实算得上和“有物”,就是生动翔实。而本文作为史传文学的特点,在记叙具体事实的过程中,体现得更明显。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学生说的时候是随机讲的,为了方便,我按照句子先后顺序整理一下。
“二世元年”,表明刚刚是改元换帝,这些人就被征发戍边,而“七月”的季节与“大泽乡”又与大雨失期有着某种关联。一个“发”字,让同学们联系到花木兰不过是“点兵”入伍,而此处都是“闾左”的贫民,可见当时社会底层也有阶层的区隔甚至对立。有同学从“屯长”的头衔中,看出了陈胜吴广本来就有的声望与组织能力,这些都是早造反的本钱。“九百人”并不多,而后来的“万人”“千骑”又与此照应。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法皆斩”的那个“皆”字,不论是否天灾(七月、大泽、大雨),都要草菅人命,这也是逼人造反的主要原因。
看来,这一段如此平实的记叙,写出了秦朝徭役繁重,与严刑酷法,已经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