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东文
程东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65
  • 关注人气:3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龙无处不在》是说明什么的

(2011-01-22 08:21:30)
标签:

杂谈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40)

在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一的《恐龙无处不在》的时候,我让学生按照以前掌握的方法,去确定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有部分同学认为是本文的第一句: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更多的同学认为是后面的表述: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其实,我自己在此前的备课中,看了网上是的不少老师的 ppt或者教案,也发现了这两种说法。比较有意思的是,不少老师干脆把这两条都标示出来,都作为本文的说明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了小小的讨论。大多数学生支持用后一个。一位同学说,全文只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各个大洲都有恐龙,而一个单独的例证是不能得出“科学领域之间互相影响”这一结论的。还有一位同学干脆就用我以前在课堂上讲的阅读说明小品的一般规律说事:说明小品的开头绝大多数是引入课文,很少有被直接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

这时候,可以回到本单元的说明提示上来:

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几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的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

这里其实讲的很明确。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道理,其研究方向与“科学”相关。这样,回过头来再去看前面的两个表述,就可以看出。第一处说的其实是“普遍事理”,属于认识论,是哲学的范畴了;而第二处讲的是生物学和地理学的结合,这才是科学事理的范畴。

讲好了这一点,可以再深入一层,研讨一下,像前一处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来表现,学生也会领悟出来,将来我们要重点学习的“议论文”,就是来表述这些属于“认识论”的内容的文章。

一篇短文,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对于文章的文体认识有一个框架性的印象,就算是有了很好的效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