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解读《曹刿论战》

(2009-05-06 15:08:28)
标签:

杂谈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55)

上《曹刿论战》前不久,刚刚学完《孟子二章》,我觉得其中的《天时不如地利》篇前半部分正好是说战争的,不妨引证过来一起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是战争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能否从《曹刿论战》中读出来呢?

首先看“天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和时机等。尽管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但这场战争毕竟是鲁国的防御战,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犯,这就占了最大的天时。还有,文章中曹刿敏锐地抓住的“彼竭我盈”和“辙乱旗靡”的时机,也可以算作有利于作战的“天时”。

那么“地利”呢,文章中明确交代的,就是鲁国是战争的“主场”,地形应该熟悉,也有选择的主动权。其实还是有其他的暗示,我让学生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文章中有没有关于地势方面的词语。很快,学生找出来了:“长勺!”这个词语是《左传》录自《春秋》原文的。原文只有一句话: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这句话中,“长勺”应该是因形命名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大致该是一个长的勺子的形状,这样就必然有“勺把”和“勺底”。以逸待劳的防御者鲁国军队必然会居高临下站在“勺把”上,这样就会得到“地利”了。

其实,有关史料也证明我课堂上的猜测是对的:

长勺,在今莱芜市苗山镇西北,因一座高山形似饭勺而被称为杓山。山形东北西南走向,山阴一条两头口小中间略宽的河谷地带,形状很像一个两头尖尖的蚕茧,控制住任何一头,都能够阻挡住来犯之敌。齐鲁两国选择在这样的地形交战,其实都为自己留了后手:那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一败涂地,无法收拾。因为是河谷地带,道路比较平坦,适宜车战。(《走向世界》杂志2008、5)

第三点是“人和”,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课文中最多的篇幅,讲曹刿与庄公关于作战前准备的一番话,其实说的就是“人和”的问题。

当庄公讲到善待“近臣”和“神灵”的时候,都遭到曹刿的反驳;只有谈到以取信于民的方式来对待“小大之狱”的时候,才得到他“可以一战”的肯定。有人把这一点理解是为战前营造好的政治氛围,其实远没有那么“形而上”。因为中国古代打仗,少有常备军,经常是全民皆兵,只有老百姓拥戴君王,大家才会踊跃出战;否则“民弗从也”,孤家寡人还打个什么劲儿。

这样,我们回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上来,结合《曹刿论战》全文互证,果然本文说的最多的就是“人和”部分。

运用过去的知识,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教育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