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噫!好了!我中了!(《范进中举》之二)

(2008-12-10 14:02: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24)

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形象及背后的主题,自然要从情节和人物描写入手。

要读懂小说中的主要“儒林”人物范进,可以结合其“发疯”前后的情结和一些具体描写让大家来品析。

最关键的是他翻来覆去说的那句话:

“噫!好了!我中了!”

“噫!”只有一个语气词,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妨试着换一换,用“啊”“唉”“嘿”“耶”等词语替换一下。都显不出“噫”字那种韵味:难以置信的,痴癫张狂的,沉醉其中的,如梦如幻的。由于34年皓首穷经,范进已经在落第中麻木了,已经是“习惯性落第”。他甚至每次都可能预想好落第的结果,做好落第的一切精神准备。反而是没有做好任何考取的思想预期,所以,不期而至的“捷报”面前便有一个如此强烈而独特的语气词——“噫!”

“好了!”要提起注意的是,这儿似乎违反了感叹号使用的常规,每句都用号,而惯常情况下,第二句的“好了”一般是不用惊叹号的。所以,这儿的“了”不读轻声。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读成“le”和“liao”两个不同的音,来体味一下效果。真的“好了”吗?不妨先看看历史上的秀才们,如46岁的孟郊的诗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再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范进的中举前后,说明范进人虽然是疯了,话却没有疯,果然是“好了”,“了”是一个时态助词,表明这以后终于会变好。科举制度下的儒林众生,不都是在孜孜以求这个“好了”吗。

“我中了!”这是一个关键句子!谁说范进疯了?3句话一句都没有错,而那种癫狂的旁若无人的超常举止,是因为他被这巨大的冲击击中。——其实他是矛盾的,他是多么渴望考中,而现实中他又屡次落第;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考中,思想的激烈波动造成了精神的暂时障碍。但“我记得中的是第七名”,他总是没有弄错。我们把这句话的重心移一移:“我”,现在终于轮到“我”了;“中”呢,是我的状态发生改变了;“了”,意愿终于实现。

结合全文,再看看哪些具体的事情好了:胡屠户客气了,中乡邻恭敬了,张乡绅送礼了……

这一句简单的话说完,我们再分析一下全文范进的对话,可以看出前少后多的特点。前面对胡屠夫的“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后面则口若悬河,足见不是文人不会说话,是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得他不敢说。他与张乡绅的对话中,圆熟得体,便如日常习练,也说明他热衷已久,早已烂熟于心了。而对这个“屠夫”身份的“岳父”,便也变成了“老爹”(约等于古文中的“老父”),立刻拉开了距离。(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言为心声”,从范进的语言入手,可以很好地窥见这个儒林人物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