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5d1021bdg91a8a10b767f&690
安全套偷偷答答进校园,让路过的同学很难为情
http://s3/middle/5d1021bdg91a8b07c1002&690
安全套发放机安装在宿舍过道里,无需投币,按一下,可取一只避孕套。
今年开学,计生部门免费向学生发放安全套,却遭遇尴尬,被校方拒绝,理由是怕误导学生,怕他们误以为学校鼓励学生提前性行为。
我看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难道荷兰从小误导学生?在荷兰,对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荷兰规定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但在欧洲国家中,荷兰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比率是最低的,荷兰性开放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也晚于英国。
但在中国,一提到性就是谈性色变,是洪水猛兽,是禁区。
其实,在大学校园发放安全套早已不是新闻,大学生在校园谈恋爱、发生性行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然而一提到性这个词儿,在一些人中国眼里立刻变成不正经的代名词。
想到几年前北大、清华封杀“安全套事件”,真不明白我们最高学府为何还如此保守?北大不是倡导自由著称的么?怎么一提到安全套就不自在了?安全套进校园惹来一身骚,相关人员免费向学生发放安全套时,1500只安全套被学校无理“扣留”,北大拒绝发放安全套的理由是“担心鼓励大学生性行为”,观点太OUT了。
大学生大都成年了,自己有明辩是非曲直的能力,北大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该不该进校园,不必再偷偷摸摸的进行讨论了。
避孕套羞羞答答进校园,免费发放惹来一身骚。计生部门做预防爱滋病宣传,免费发放安全套何罪之有,却在一些高校遭到冷遇,甚至拒绝。有人认为,公开发放有伤风化,不宜在公开场所发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对此观念却不认同,她认为,在高校发放安全套本身没有错,更没有对大学生性行为的潜在鼓励。应该以开放、健康和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而没必要刻意强调和放大它的私密性、敏感性,更没必要给它强加道德、责任、社会风气等沉重的东西,更与学校声誉本身无关。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判断和选择的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做必要的教育引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做出决定。
到底该不该发放安全套?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通过对8000多大学生调查,男生发生性行为的为10%,女生为5.6%。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看法显示,有33.6%的男生和19.3%的女生表示,只要将来结婚,就可以,还有26.7%的男生和12.7%的女生认为,不可避免,是生理需要。这个数据按说很小了,但大学生的基数很大,有过性行为的群体很大很大。我一直认为,给大学新生发安全套是很文化的行为,绝对没有那么肮脏。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绝对没有原始堕落的标志。
今年一开学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性教育辅修专业正式开课,30名学生的开班仪式,吸引了300多人围观。成都大学成为继首都师范大学之后,全国第二个开设性教育辅修专业的高校。据介绍,该专业学生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习性生理解剖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规范、性教育学、性美学等13门课程,考试合格后获得由学院颁发的结业证。
性话题向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是网络的热点、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也名正言顺的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甚至象这则新闻所说性话题进入了课堂,性教育也算是有了“身份证”的孩子,不必再偷偷摸摸的进行讨论了。
可就在这时旁边悄然发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地方,据不少同学说,学校附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成人用品店,什么“性”福门、超“性”福、成人用品之类的店面尤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这究竟是为何呢?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莫非是高校性课堂催生安全套的消费经济?
性教育名正言顺了,这些店是否也该有个依靠了呢?这无不让众多同学感到尴尬,可尴尬之后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究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思?
首先,正确对待开设性课堂。新闻中报道直接称高校性课堂异常火爆,这个异常火爆背后藏了什么?真正的我们教育者是否又想过?难道真是新闻中所说的需求巨大显示教育空白,笔者认为并非完全如此,火爆中的同学有多少带着学习的心、有着正确对待的心态?恐怕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关键女大学生把握底线。早恋、性乱交、未婚先孕……这些有些“骇人”的词汇也同样不断的考验着每一位大学生,尤其是在同居的这个问题上,女大学生必须要把持住自己的底线,绝不能因为诱惑而让自己做不该做的事,应该明白当你得到的时候就是你失去的时候,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就无需多说了。
再之,家庭教育远大于学校。其实在性的这个话题上,笔者认为家庭进行性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学校开设的性教育,当然这缘于中国的封建思想,谈性色变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媒体的过度渲染只会性话题越来越乱。毕竟家长是与自己相处最和睦、最熟悉也是最好的性学老师,所以在适当方面进行指导效果将事半功倍,这是从最基本的角度来考虑——子女的羞涩心理。
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非常及时和必要,这样的宣传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具体的宣传方式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现场发放这种简单方式有给学生造成校方鼓励和支持性行为之嫌。美国耶鲁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宣传普及时都非常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转化,而不是仅仅发放这样简单。只有思想问题解决好了,正确的行为才可能产生。
安全套的发放有一个前提,如美国,70%以上的中学生和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有两性关系,推行“安全套”教育不再有可能使更多青少年参与性行为。而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现状绝对没有达到这种境况,凡是不把科学的性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突出避孕性教育,都会促使青少年的性行为增多和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
所以,从宣传动机、安全套可靠性和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现状来讲,拒绝安全套非明智之举,有关部门应切实将艾滋宣传回归到实事求是、科学务实,在宣传、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同时,加强性道德教育,推广性纯洁教育,倡导以人格道德为基础的性健康教育,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还要讲清安全套的非安全性,从而加强自律,净化社会风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