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秋
(2022-08-27 04:54:20)
标签:
情感杂谈 |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地里种的仁果(花生的代称)该收获了。四齿下地,拽出老秧,根茎上果实累累,颗颗饱满,像数不清的小铃铛,着实让人喜爱。发现无意间落下的几颗果儿,便顺手捡起,脑海里又浮现出以往“拾秋”的旧景。
如今的年轻人对“拾秋”这个词很陌生,倘若追溯到上世纪生产队的那个年代,农村人都会记忆犹新。那时候,集体经济还不够壮大,城市家庭粮食定量供应,农村虽然种地,但丰收后首先要向国家交公粮。农民秋后到地里捡拾被落下的庄稼和果实,补贴日子,“拾秋”二字也就这样落在字面上!
(一) 奶奶的执著和爷爷的“绝招儿”
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脚下是典型的“三寸金莲”,年幼的我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把脚弄成那个样子。尽管如此,奶奶每年都会举步蹒跚地到地里“拾秋”,特别在仁果地里,大家都会看到盘腿捏脚的奶奶坐在地上,身旁一边放一只不大的柳条筐,一边放小四齿和铁泥板两样家什。老人家顺着刨完仁果的垄沟,土质硬的地方用四齿刨,土质松的地方用泥板挖,机械的动作一刻不停,一穴一穴地前行,把一颗颗拾到的仁果顺手放到柳条筐里。奶奶告诉我和身边的孩子们,被落下的仁果,都是熟的早、烂了把儿的大仁果!每当发现一颗仨仁的“大老牛”,老人都会高高兴兴地给旁边的人看,然后又刨哇挖呀,从不停歇,柳条筐的收获越来越多!
爷爷的任务是给生产大队看护柳林,“拾秋”的人中见不到爷爷身影,但老人却能向孩子们传授他的“绝招儿”:选一根拐杖高、带有丫枝的新鲜柳棍儿,丫口的大小与仁果细腰处相仿。这样的“工具”常在雨后使用,雨水将白胖胖仁果现身于地表,只要手持丫口向下的柳棍儿,不用弯腰就会把“战利品”衔在丫口,然后把它收入囊中。我常常顶着细雨出行,收获颇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相对而言,我喜欢爷爷的“创作”,更会被奶奶的“拾秋精神”感动,叫做契而不舍,坚持始终!
(二)“合围”山芋地
老家的庄稼地属沙壤,以种山芋(其他地区也叫红薯或地瓜)、花生为主。连片地种植一种作物几十亩,煞是壮观。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山芋地“拾秋”现场:几十口、上百口男女老少围在即将收完山芋的地边,黑压压的人群都手持四齿肩背柳条筐,蓄势待发。只等最后一辆生产队大车驶出田地,领头的护秋民兵高喊一声:“开青喽——!”合围的人们像听到冲锋号一样,飞也般奔向地中,且边跑边喊,哄笑声同时掺杂在人群里!
那时候,生产队里都有“拾秋高手”。我身小力薄,不甘示弱,“拾秋”从不空手而归。闲暇时常与云洪叔、广文叔和金树哥等“名将”探讨,获益匪浅:先在地边、道边刨拾,因为那里经常有人踩踏,山芋秧虽然没了,但地下的山芋块会有;再是到坟圈子周围寻找,胆小的人不愿接近死人,有的社员们刨山芋时,往往会赶快离开这不祥之地,因为粗心,做工不细,土里必定有“剩货”!最后一招是“深入调查”,抡起四齿,排开阵势,齐头并进一起刨三四个山芋垅埂,只要前进两三米,便知道哪个埂的作业者落下的东西多,顺埂而去,定有成效!
(三)母亲的话直敲我心
9岁那年,“拾秋”在胡萝卜地。那是一处堆积胡萝卜的场地,“拾秋”的人们都集中在一起,几乎人挨人!
邴三爷是我家的近邻,个子不高,微驼背,眼神儿还不好。他不停用四齿刨地,不时把捡到的萝卜放进框里。几个嘎小子跟在三爷身后,抢拾三爷刨出来但没看到的萝卜。我在后面慢慢靠近三爷。不知什么时候,三爷发现有人拣他刨出的东西,回手把我和几个孩子推个仰八叉!我自觉理亏,爬起来想跑,哪知三爷拽住我的胳膊,像哄孩子一样地对我说:“根儿(我的乳名)呀!拾吧,我不知道是你……!”周围的人们看着,我那还有脸停留,撒腿跑出了人群。
晌午时分,三爷走进我家的院子,母亲出屋热情地打着招呼。三爷笑着讲着刚才“拾秋”的故事,幷执意把他拾到的萝卜送给我们,母亲坚决不肯!
母亲送走了邴三爷,转身回来,我知道犯了错,怯生生地站在房檐下不敢说话。母亲脸沉沉地数落着:“你也不小了,该懂事儿啦!有本事儿自己拾呀,吃人家‘二摸’(地方语:拿本来属于别人的物件),叫什么能耐?人家三爷眼神儿不好,落下的萝卜该帮他拣起来给他,那才对……”母亲无奈地叹着气!
母亲不识字,说不出太贴切的词语,小时候的我,却知道妈妈的意思。我低头不语,在墙跟站了许久。随着年龄慢慢长大,老人家的话一直敲打着我的心,终生难忘:不劳而获可耻! 人想得到的东西,包括奋斗目标,应该自我努力,切勿投机取巧!
(林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