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网闻:曾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殊荣的邢燕子病逝,心情十分沉痛!!!本人1991年进入天津市北辰区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有机会接近全国闻名的时代楷模邢燕子,深感荣幸。知道她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青春的动人事迹,故一直尊称她邢主任。邢主任工作积极认真,为人谦和,对我这样的小字辈儿依然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儿代沟。1993年,本人还能近距离听她讲当年知青广阔田地大有所为的故事,回忆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受。听后心情激动,幷撰写过两篇文章。为悼念我们的老领导,现将文章附记与此,作为对邢主任永久的怀念!
…………………………………………………………………………………………………………
文字全文如下:
毛主席温暖的大手领着我
邢燕子
(此文撰稿:林逢水。1993年12月31日刊登于《天津日报农村版》“月末”专栏。1994年1月,全国发行的《现代农村》杂志,刊发此文,幷导读:邢燕子,是60年代全国的青年标兵,在纪念毛主度诞辰 100周年之际,她深情地回顾了多次见到毛主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她对毛主席的《无尽的思念》(题目)。1994年1月2日在《农工商时报》副刊以“无限的思念”为题发表此文)
…………………………………………………………………………………………………………………………
文字全文如下:
春风杨柳绿神州
邢燕子
邢燕子简介:
在共和国45年的历史上,邢燕子是一个响亮的名字。1958年,17岁的邢燕子从天津市回乡务农,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楷模。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26日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生日宴会,是她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曾任原河北省宝坻县县委副书记、河北省省委委员、天津市委常委等职,并连续参加中共第9--12届代表大会,现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从共和国成立到今天,祖国已经走过了45 个春秋。45年间,各条战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从1958年(17岁)自愿下乡到农村,就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在宝坻县大钟庄乡与群众“战天斗地”大干苦干,还是以后在天津市委和北辰区人大工作,我依然主管农业这个老本行,说起话来自然也离不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不断提高这个话题。
记得1955 年,毛主席就曾提出高小毕业生要参加农业生产的号召,报纸上还报道过山东省高小毕业生徐建春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女拖拉机手梁军为农业作贡献的事迹。那时候,我就向往着农村。1958年,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生产服务,我们还组织托儿所,解放了许多妇女劳动力,由16名女青年组成的“燕子队”,带头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多次受到当地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表扬,地委还提出办农业,“需要千千万万邢燕子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范例”。我们也从中进一步看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对农业的重视。3年自然灾害,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渡过了难关。1964年12月,我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月26日,应毛主席的邀请,参加了他老人家的70岁生日宴会,坐在毛主席身边,聆听他老人家关于要继续大办农业的教诲。毛主席称赞在座的陈永贵“大灾之年夺丰收”的话语,激励着一代青年农民为改变家乡粮食低的面貌而努力。回村之后,自己的干劲儿更足了,和“燕子队”的姑娘们一起,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学习文化,那时,人们对党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60条纲要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都记得特别熟。在农业生产上,突出抓了农田基本建设,按规划在几千亩的北大洼,挖了数不清的排灌沟渠和支渠毛沟。“燕子队”的20来个姑娘往返10里去拉沙垫碱地改良土壤。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周总理还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支持我们兴修水利,先后为北大洼修建了两座扬水站,过去每年雨季积水半人深的大洼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以前只能种高粱的地方也种上了玉米、大豆和棉花。瘦地变肥田,亩产由过去的几十斤增长到600斤,1970年以后,亩产达到了800斤,过了黄河,跨了长江,司家庄每年向国家交粮100万斤,宝坻成了产粮大县。
家乡农业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提高,使我们感到高兴。但是,纵观全国的情况当时农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仍有许多乡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有的甚至解决不了温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把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7年,我来到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在基层,亲耳听到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称赞,亲眼看到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变化。真是春风杨柳绿神州哇!随着近年来农村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北辰区委区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绝不能动摇,越是要加快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农业,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城郊型经济形成新格局。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发挥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在坚持服务城市的同时,作为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全区乡村工业达1100多家。涉及汽车、机电、化工、纺织、医药、金属材料加工等6大支柱产业。饮食、仓储等第三产业正在兴起并势头强劲,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壮大,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吃的鱼蛋肉,穿的纱丝绸,住的小二楼,年年去旅游”已不只是口号。1993年,北辰区人均收人达到1882元,有36个村庄进人小康村行列,占全区村庄总数的44%,仅以农民住房为例,过去一明两暗式的土坯房已一去不复返了,除了建筑楼房外,钢木砖瓦结构的平房也提前设计了会客室、书房、洗澡间、卧室等,农民生活水平不亚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全国经济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农业战线变化翻天覆地,实践证明,国家要昌盛,农业要发展,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农业,兴国富民奔小康,是我们亿万农民的心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要求“改天换地”,新时期又赋予我们新的任务。今后的农业发展道路,要在“一优两高”上作文章。通过对农民的教育,提高科学种田的整体素质,珍惜土地,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粮食连年丰收,这样,对农民有利,也使国家稳定。
(此篇由林逢水撰稿。发表于1994年9月17日《农民日报》“时代骄子纵论45年国庆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