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22-04-06 21:39:02)

网闻:曾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殊荣的邢燕子病逝,心情十分沉痛!!!本人1991年进入天津市北辰区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有机会接近全国闻名的时代楷模邢燕子,深感荣幸。知道她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青春的动人事迹,故一直尊称她邢主任。邢主任工作积极认真,为人谦和,对我这样的小字辈儿依然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儿代沟。1993年,本人还能近距离听她讲当年知青广阔田地大有所为的故事,回忆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受。听后心情激动,幷撰写过两篇文章。为悼念我们的老领导,现将文章附记与此,作为对邢主任永久的怀念!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载两幅历史照片,邢燕子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文字全文如下:

毛主席温暖的大手领着我

邢燕子

         1958年,我17岁,从宝坻县农业中学毕业之后,本来可以到在天津市区工作的父亲跟前继续上学,但我却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毅然回到我的老家——宝坻县大钟庄乡司家庄村。当时正是大办农业,大上粮食的年代,我参加了改土治碱,参加深渠河网建设,大搞庄稼的秸杆还田,防病治虫,还参与村上兴办幼儿园,解放妇女动力的工作,带领村上的姑娘们建起被群众誉为“燕子队”的突击队,得到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表扬。当时的《唐山劳动报》《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都相继刊登了我和“燕子队”的事迹。唐山地委还提出了“大办农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邢燕子”的号召。自已先后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全国团代会、人代会、党代会的代表,五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46月的团中央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议开始前,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接见主席团成员,我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心里想着见到他老人家该说些什么。可是没想到,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在宣读主席团成员名单时,竟漏掉了我和当时是射箭运动员的李淑兰。我们这两个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姑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看看她,她看看我,焦急地在大厅外面等啊,等啊,直到大家高高兴兴地走出大厅,才知道接见已经结束了。委屈的泪水顺着脸颊一个劲儿地往外涌。使我庆幸的是,大会开始后,我在会场里远远地看见了毛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我和代表们一起热烈地鼓掌,心里想:我终于见到毛主席了!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196412月,我作为人民代表,又光荣地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荣幸地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大会开幕前,我和其他几位同志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湖南厅,忽然看见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走过来了。大家赶忙一起鼓掌,两位领导人和大家亲切地握手,互致问候。当毛主席和我握手时,工作人员把我的情况向毛主席做了介绍。主席微笑着问我:“你就是邢燕子?”我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像有一个肚子话要向毛主席说,可不知为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点头。会议开始了,毛主席用他温暖的大手领着我向主席台走去。当时的会场上不知有多少人用羡慕和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一股幸福的暖流传遍我的全身。毛主席问工作人员:“燕子坐在哪里?”工作人员告诉主席说:“燕子同志是今天的大会执行主席,坐在前排。”主席又领着我,帮我找到了应该坐的位置,才放心地向着自己的座位走去。我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了,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位伟大的领袖,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我的心,甚至连座位都要帮助找好,充分体现了领袖对群众无微不至的关心。然而,主席关心的何止我一个人,他与全国人民都是心连心呀!

         人代会进行期间,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那就是1226日,下午散会后,工作人员通知我和另一位知识青年代表——江苏省盐城代表董加耕留下,过了一会,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把我们领进一个小客厅,这里已经放置好了四张大圆桌,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已陆续到来了,又过了一会儿,毛主走进来了,大家起立鼓掌,毛主席微笑着示意大家坐下。我见在场的多是领导人,感到有些紧张,不知坐在什么地方,工作人员走过来对我说:“你和董加耕坐在毛主席身边,一边一个。”于是我就坐在毛主席右边,董加耕坐在毛主席左边。同桌的还有,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同志,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大庆铁人王进喜和科技界的代表钱学森。谈话间我知道了那天是毛主席的71岁生日。毛主席说:“今天一不请客,二不祝寿,就是和大家谈谈。”说着,毛主席抽出一支烟来,我忙为主席点燃了。主席又说:“今天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不称。”做为来自农村的我,又一次体会到主席的伟大之处,一般情况下,老人寿辰,最高兴的是合家团聚,可主席不请家人,却请了工人,农民代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主席还说了许多,但由于他说的是湖南话,有时说得很快,我很难听懂,只知道他讲了农业,讲了读书,等等。听得最清楚的是这样一段话: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都没有翘尾巴,这很好,一个人做出一点成绩不能翘尾巴,做两点也不能翘,三点四点更不能翘,永远不能翘!我知道,主席的话含意深刻。对我们这些青年人来讲,就是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永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老人家的谆谆教诲,至今我还铭记心头。

         那天,主席的生日过得很俭朴,没有宴席,没有喝酒,只是每人一份饭。菜很一般,饭有饺子、汤元、米饭、烧饼,一样一点儿,加一小碗汤。主席怕我和董加耕吃不饱,对服务员说:“再给他们搞些饭来,他们是从农村来的,看他们吃不饱。”我忙说:“够了,够了,吃饱啦!”可主席不放心,他把自己那份饺子和烧饼分给了我和董加耕。其实,我们两个人已经吃饱了,看看主席对我们年轻人这样地关心和爱护,又怎么能不吃呢?在老人家慈祥的目光注视下,我们俩把饭都吃下去,毛主席才放心地笑了。后来,我又在党的“九大”“十大”会议和城楼观礼时,多次见到过毛主席。每次见到他老人家,浑身就像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此文撰稿:林逢水。19931231日刊登于《天津日报农村版》“月末”专栏。19941月,全国发行的《现代农村》杂志,刊发此文,幷导读:邢燕子,是60年代全国的青年标兵,在纪念毛主度诞辰 100周年之际,她深情地回顾了多次见到毛主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她对毛主席的《无尽的思念》(题目)。199412日在《农工商时报》副刊以“无限的思念”为题发表此文)

…………………………………………………………………………………………………………………………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文字全文如下:

春风杨柳绿神州

邢燕子

 

邢燕子简介:

在共和国45年的历史上,邢燕子是一个响亮的名字。1958年,17岁的邢燕子从天津市回乡务农,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楷模。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26日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生日宴会,是她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曾任原河北省宝坻县县委副书记、河北省省委委员、天津市委常委等职,并连续参加中共第9--12届代表大会,现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从共和国成立到今天,祖国已经走过了45 个春秋。45年间,各条战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从1958年(17岁)自愿下乡到农村,就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在宝坻县大钟庄乡与群众“战天斗地”大干苦干,还是以后在天津市委和北辰区人大工作,我依然主管农业这个老本行,说起话来自然也离不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不断提高这个话题。

记得1955 年,毛主席就曾提出高小毕业生要参加农业生产的号召,报纸上还报道过山东省高小毕业生徐建春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女拖拉机手梁军为农业作贡献的事迹。那时候,我就向往着农村。1958年,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生产服务,我们还组织托儿所,解放了许多妇女劳动力,由16名女青年组成的“燕子队”,带头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多次受到当地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表扬,地委还提出办农业,“需要千千万万邢燕子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范例”。我们也从中进一步看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对农业的重视。3年自然灾害,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渡过了难关。196412月,我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26日,应毛主席的邀请,参加了他老人家的70岁生日宴会,坐在毛主席身边,聆听他老人家关于要继续大办农业的教诲。毛主席称赞在座的陈永贵“大灾之年夺丰收”的话语,激励着一代青年农民为改变家乡粮食低的面貌而努力。回村之后,自己的干劲儿更足了,和“燕子队”的姑娘们一起,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学习文化,那时,人们对党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60条纲要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都记得特别熟。在农业生产上,突出抓了农田基本建设,按规划在几千亩的北大洼,挖了数不清的排灌沟渠和支渠毛沟。“燕子队”的20来个姑娘往返10里去拉沙垫碱地改良土壤。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周总理还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支持我们兴修水利,先后为北大洼修建了两座扬水站,过去每年雨季积水半人深的大洼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以前只能种高粱的地方也种上了玉米、大豆和棉花。瘦地变肥田,亩产由过去的几十斤增长到600斤,1970年以后,亩产达到了800斤,过了黄河,跨了长江,司家庄每年向国家交粮100万斤,宝坻成了产粮大县。

家乡农业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提高,使我们感到高兴。但是,纵观全国的情况当时农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仍有许多乡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有的甚至解决不了温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把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7年,我来到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在基层,亲耳听到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称赞,亲眼看到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变化。真是春风杨柳绿神州哇!随着近年来农村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北辰区委区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绝不能动摇,越是要加快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农业,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城郊型经济形成新格局。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发挥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在坚持服务城市的同时,作为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全区乡村工业达1100多家。涉及汽车、机电、化工、纺织、医药、金属材料加工等6大支柱产业。饮食、仓储等第三产业正在兴起并势头强劲,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壮大,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吃的鱼蛋肉,穿的纱丝绸,住的小二楼,年年去旅游”已不只是口号。1993年,北辰区人均收人达到1882元,有36个村庄进人小康村行列,占全区村庄总数的44%,仅以农民住房为例,过去一明两暗式的土坯房已一去不复返了,除了建筑楼房外,钢木砖瓦结构的平房也提前设计了会客室、书房、洗澡间、卧室等,农民生活水平不亚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全国经济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农业战线变化翻天覆地,实践证明,国家要昌盛,农业要发展,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农业,兴国富民奔小康,是我们亿万农民的心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要求“改天换地”,新时期又赋予我们新的任务。今后的农业发展道路,要在“一优两高”上作文章。通过对农民的教育,提高科学种田的整体素质,珍惜土地,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粮食连年丰收,这样,对农民有利,也使国家稳定。

 

 

(此篇由林逢水撰稿。发表于1994917日《农民日报》“时代骄子纵论45年国庆特刊”。)

……………………………………………………………………………………………………………………

              时代楷模邢燕子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领导、老主任,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