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摄 通妈
我们通儿就读的机关幼儿园,泥塑兴趣组开展了好几期了,现在是大班最后一学期所以呢!妈妈想着不报周六的兴趣班了,在家自己来开展泥塑造型课。本身通很喜欢这样的动手课程。因泥塑造型形象逼真、容易操作、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又高。前段时间通妈曾经写过关于创意手工:巧用身边的材料新浪育儿首页推荐的博文,这次我们就来聊聊造型表现。
其实,目前大班阶段的孩子创作意识不强,对艺术美的理解也不够到位的,但是往往对一些可塑性强,玩法、变化多的材料(比如:彩泥、乐高积木、自己拼装的玩具、纸工……)很感兴趣,其中捏泥是我们通儿的热门首选。

一、物质环境
提供欣赏空间
让通儿多看一些泥塑作品,经常去博物馆欣赏,有空带他看看通妈学生的作品……对泥塑的特点、美感、造型的互动有所了解,多方面提高他的审美能力。
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当孩通儿对泥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就要自己动手去做了。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象牙签、纸片、绳子等,这不仅能美化作品,更有利于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
二、精神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就很重要了。
我想妈妈首先要解放自己。从心理上就应该是以一颗很放松的心来对待孩子们,不给他们施加各种压力,不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去捏你所想的东西,而是边看边教边容入边体会边引导。
孩子呢?解放手、眼、脑、嘴。用眼睛来随意观察感兴趣的东西、事物,充分的展开自己的大脑去想自己想要的形象,用自己的小手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造。
三、孩子需要赏识教育
最后一步很关键哦!要用赏识教育来肯定孩子的创作中所蕴涵的价值,使通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更加有创作的欲望和热情。通妈一直认为:评价机制不能扭曲,孩子在创作中是否能力提高,或是小肌肉是否发展了,孩子得到了体验,享受了这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而不是捏的到底象不象,捏、压、揉是否到位,这只是照本宣科。

只要你的孩子敢于表现,有的表现就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进步了。不过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的。要不断的让我们的孩子在造型表现的参与中进一步获得体验,动作参与是最能激发幼儿情感,还真的是小泥塑大智慧啊!
下期我们来聊聊《对印乐趣》。敬请期待吧!~~
新浪育儿首页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