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灵感的本质
(2011-03-16 09:32:21)
标签:
艺术灵感本质文化 |
分类: 学术论文 |
(近日从《中国知网》搜得余旧文一篇,初次发表于《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1985年第12期收入索引)
艺术灵感的本质
姚崇实
无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造,都存在着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但科学创造的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灵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共同之处,表现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不同。我们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灵感时,要从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出发,不要把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混为一谈。这是本文探讨艺术灵感的出发点之一,也是本文标题在“灵感”一词之前冠以“艺术”二字的含意。
我们探讨艺术灵感时,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艺术灵感的本质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艺术灵感的其它问题。很多人都指出灵感是思维的一种飞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说明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的区别所在,不能把握两种灵感的特殊性,因此也不能更好地指导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创造。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多层次的,我们应该找出艺术灵感的更高一层的本质。在这几年发表的论述艺术灵感问题的文章中,大多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看法颇不一致。
艺术灵感的成果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深化、形象的构成、情节的明朗,找到了合适的结构、发现了有力的表现手段、迸出了恰当的语言,等等,都可能是灵感的赏赐。果戈理准备写一部揭露俄国官僚腐败的作品,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情节把形象贯串起来,因此迟迟不能动笔。有一天,普希金告诉他一个笑话:自己为了写普加乔夫,到奥伦堡去搜集资料,人家把他当成从彼得堡派来私访的“钦差大臣”。果戈理听了顿有所悟,很快就形成《钦差大臣》的构思。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描述他写《复活》时的情况说:“我正在散步,忽然很清楚地懂得了我的《复活》为什么写不出来的原因。开头写的不对。……应该从她(指卡秋莎)开始”。①艺术创造大体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对生活的认识,二是对生活的表现。因此,艺术灵感的成果也不外于这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真理的发现,二是对表现形式的发现。从本质上看,这两种发现都是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
人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是靠头脑中表象和概念形成了新的联系来实现的。人们置身于客观世界各种刺激的洪流中,接收到大量杂乱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了丰富众多的表象和概念。但这些表象和概念或以零碎分散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中,并未形成联系;或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依照原有的认识而形成的。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对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作出新的发现。要想对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作出新的发现,必须使头脑中那些零碎分散的表象和概念形成一定的联系,并打破头脑中那种旧的联系,从而构成新的联系。灵感到来之时,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正是由于头脑中的表象和概念形成了新的联系。王汉石描述灵感时说:“一切需用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集中凝结,在联系和凝聚的过程中,有的上前来,有的退后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现,而且互相调换位置,有的从开头跑到末尾,有的从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②普希金说:“灵感就是使概念协调的能力。”③从这两位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灵感就是艺术家头脑中所储存的各种表象和概念形成了新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的形成,使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作出了发现。
在艺术灵感中,艺术家头脑中的表象和概念形成新的联系时,表象的活动和概念的活动是互相影响、交错进行、相辅相成的。正如普希金所说:“灵感吗?它是一种心灵状态:乐于接受印象,因而也乐于迅速地理解概念一一这是有助于对这些概念进行阐述的。”④
灵感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总带着偶然性,这是由灵感到来的偶然性所形成的,灵感到来的偶然性又是由触媒的偶然性所决定的。灵感的到来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在冥思苦想中到来,有的在并未进行思索时到来,有的受某种事物的触动而米,有的受某种艺术作品的启发而来。根据触媒的不同,可以把灵感分成两类:一类是受内心某种意念的触动而产生的灵感。巴尔扎克说:“某一天晚上,走在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饮作乐之际,巧逢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字唤起了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显露匕首的悲剧、富于色彩的画幅、线条分明的塑像、风趣横溢的喜剧。”⑤内心的某种意念之听以能触发出灵感,是由于这种意念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只有是在无意中产生的,才能摆脱艺术家意识上的种种束缚,超出思维原有的轨道,打破头脑中表象和概念旧有的联系,形成新的联系,达到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这种在无意中产生的某种意念,它的内容和出现的时间都是偶然的,这就形成了灵感到来的偶然性。另一类是受外在某种事物的触动而产生的灵感。阿诺·理德说:“灵感可以是一个艺术家所习惯媒介形式的一个典范作品,但更常见的是另外的一些东西。画家并不需要事先看一些绘画作品或自然对象才能推动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可以被音乐、被诗、被一些观念,被一些人,或被一些自然对象或非视觉的东西所激发。”⑥外在的某种事物之所以能触发出灵感,是由于这种事物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引起了艺术家的联想,因为这种事物的某种特点或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在艺术家脑中引起的表象和概念不是按照思维原有的轨道出现的,由此引起的联想就也超出了思维原有的轧道,从而打破了头脑中表象和概念旧有的联系,形成了新的联系,达到了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由于艺术家何时何地遇到何种事物都是偶然的,这也决定了灵感到来的偶然性。灵感到来的偶然性就决定了灵感发现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偶然性。
灵感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不仅有偶然性,而且有突然性,这是由于灵感的到来不仅有偶然性,而且有突然性。王朝闻说:“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思索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有推测,有想象,……当我们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时一个想法突然找上门来。这种叫人高兴的豁然开朗,把它称为‘灵感’。”⑦灵感到来的突然性是由灵感到来的偶然性所决定的。只有无意产生的某种意念的触动,或偶然遇到的某种事物的触动,才能使思维突然超出原有的轨道,使脑中的表象和概念突然形成新的联系,使艺术家突然发现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有意思考是决不会作到这一点的。正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所说:“在我的头脑与心灵里时常闪现着并且令人感觉到许多艺术构思的萌芽。但是要知道,这不过闪现罢了,需要完满的体现,而体现却常常是不期然而突如其来的。正是突如其来,考虑是不可能的”。⑧没有灵感到来的偶然性,就没有灵感到来的突然性。另外,灵感到来之时,艺术家头脑中那些表象和概念的联系是极为迅速的,新联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这也是形成灵感到来的突然性的原因。山于灵感的到来是突然的,这就决定灵感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也是突然的。
灵感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这种发现又不仅是突然的,而且是偶然的,因此,灵感就是一种顿悟。顿悟是三级反射活动达到成果,产生了新思想的明显标志。它是头脑中的表象和概念突然(豁然)形成了新的联系,这种新的联系是由内在或外在的偶然触动所引起的。顿悟和渐悟的区别就在于顿悟有突然性和偶然性。
前面说过,灵感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是靠脑中的表象和概念形成新的联系来实现的。因此,灵感到来之时,头脑中表象和概念的活动自然是依照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也就是合规律的。另一方面,这种活动也是依照艺术家的创作目的而进行的,也就是合目的的。这是因为,艺术家一旦发现了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自然会依照这种联系去进行创作,那么,对这种联系的发现,即表象和概念的合规律的活动也就成为合目的的活动了。灵感到来之时,表象和概念的活动一方面指向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另一方面又指向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合规律的活动与合目的的活动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互相交融的统一体。灵感到来时,思维的清晰性和敏捷性都是由表象和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动所决定的。陆机《文赋》说:“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何其芳说:“那时脑子特别紧张,而又特别清晰……古人所说的 ‘神来之笔’,现在所说的‘灵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状态。”⑨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描述灵感时说:“瞬息间——诗章迸涌自如”。英贝尔说:“灵感就是善于把自己导入最适宜于工作的状况之中的一种能力”。⑩这些论述都可证明,灵感到来之时,艺术家脑中表象和概念的活动既合乎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又合乎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只有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思维才会如此清晰,如此敏捷,才会使“诗章迸涌自如”,才会“把自己导入最适宜于工作的状况之中”。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灵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顿悟和表象、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活动这二者的统一。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顿悟是在表象、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功中实现的,没有表象和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动,就没有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顿悟。另一方面,表象和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动又是按照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进行的,没有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顿悟,也就没有表象和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动,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顿悟和表象、概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活动是一个过程。
有不少人认为,灵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突然爆发的激情。有些艺术家在灵感到来之时确实会产生一种激情。郭沫若回忆他写《凤凰涅槃》的经过时说:“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但由精神病理学的立场上看来,那明白地是表现奢一种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吧?”⑾这种情况就往往使人把.灵感到来时的激情误认为是灵感的本质。
灵感是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的认识活动达到成果,发现了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家在灵感到来之时,发现生活的真谛,找到恰当的表现,思维清晰敏捷。没有对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就无所谓灵感。而激情只是一种情绪状态,只是在人的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它不是人的认识活动,不能发现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激情不但不能发现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妨碍这种联系的发现。“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人被引起激情体验的认识对象所局限,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动的意义及后果”。⑿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就是产生了新的认识。而激情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活动的,是根据原有认识对刺激的消极反应。这就对新认识的产生形成一种束缚作用。例如,我们对某一事物怀着否定性的感情时,就不易发现这一事物应该肯定的方面。反之,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怀着肯定性的感情时,也不易发现这一事物应该否定的方面。另外,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现就是脑中的表象和概念形成了新的联系。而新联系的形成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精密的心理活动。它依靠神经活动的泛化、分化能力,对客观对象进行一系列复杂、精密的分析和综合,表现为表象和概念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新联系的形成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而激情则是消极的、不自觉的、无目的的发泄,这就对新联系的形成产生一种干扰作用。狄德罗说:“你是否趁你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作诗悲哀呢?不,谁趁这个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经过去了,……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感情驱使,写不下去了”。⒀
由于上述原因,激情不能成为灵感。很多艺术家都可能有这种经验:有时突然产生了某种激情,但并不能立即想好自己的作品该怎样写,因而也不能立即进艺术表现。这说明激情不等于灵感。很多艺术家都等激情过后再开始创作。契诃夫说:“要到你觉着自己象冰一样冷的时候才可以坐下来写”。⒁屠格涅夫说:“我总是抱着出奇的冷静来写作”。⒂如果把激情当作灵感的本质,岂不是说这些作家都没有灵感?
那么,如何理解有些艺术家在灵感到来时的激情呢?我认为此时的激情是由灵感引起的。灵感到来时的激情是突然产生的,这种激情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只能来自于一定的认识活动。而灵感到来时的认识活动就是艺术家依靠脑中表象和概念的活动发现了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所以灵感到来时的激情只能是由这种认识活动引起的,即只能是由灵感引起的。客观对象内在联系的发规自然会引起艺术家极大的喜悦,表象和概念的活动也自然会激发艺术家的感情。有了灵感,才有激情,只不过二者在时间上的衔接极为紧密罢了。(这正是使人把激情和灵感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就以郭沫若写《凤凰涅槃》来说,诗人脑中有了凤凰的形象,并把凤凰的自焚、新生和旧世界的毁灭、新世界的创造联系起来之后,才会产生那种澎湃的激情,才会使诗人“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的。没有凤凰的形象,不把凤凰的自焚、新生和旧世界的毁灭、新世界的创造联系起来,就无所谓灵感,也不会有什么激情。
注:
①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496页。
②《文学知识》1959年第11期《答<文学知识>编辑部门》。
③转引自格·尼·古里叶夫《导演学基础》420页。
④《古典文学理论译丛》第二册158页。
⑤《论艺术家》。
⑥转引自《美学》第一期111页。
⑦《创作、欣赏与认识》32页。
⑧《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111页。
⑨《创作经验漫谈》292页。
⑩《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第11种5一6页.
⑾《沫若文集》第11卷第144页。
⑿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下册69页。
⒀《谈演员》。
⒁《文艺理论译丛》第二册《契诃夫文学语录。
⒂《致维·阿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