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与曹寅(发表于《承德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2011-02-15 12:15:47)
标签:
纳兰性德曹寅贾宝玉红楼梦文化 |
分类: 学术论文 |
(近日从中国知网搜得余20年前旧文一篇,初载于《承德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收入索引。)
纳兰性德与曹寅
姚崇实
纳兰性德与曹寅的关系,重视的人尚不多。而他们两人的关系恰恰是很重要的。因为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红楼梦》问世以后,很多人认为贾宝玉是以纳兰性德为原型的。考察纳兰性德与曹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我们探求纳兰性德和《红楼梦》究竟有无关系和关系如何(这一间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我们先看一下纳兰性德和曹寅的简历。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十五年任三等侍卫,后升二等侍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一等侍卫,五月底病逝。
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比纳兰性德小4岁,康熙十一年,入宫作玄烨的侍读,次年任侍卫,康熙十七年,任銮仪卫治仪正,康熙二十三年,其父曹玺死,自京到江宁奔丧,康熙命其协理江宁织造事务,次年五月回京,任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因五月底纳兰性德逝世,故曹寅此后简历不再记述)。
从上面的简历可以看出,从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十七年,纳兰性德和曹寅同任侍卫;康熙十七年曹寅任銮仪卫治仪正,直到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任侍卫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从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22岁,曹寅18岁)到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30岁,曹寅26岁),两人始终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同事长达八年之久。
虎《赁庑笔记》云:“嗣阅……楝亭先生集,知与纳兰氏往还甚密,……”曹寅集有多种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存目》云:“《楝亭诗抄》五卷,附词抄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寅撰。……其诗一刻于扬州,计盈千首;再刻于仪征,则寅自汰其旧刻,而吴尚中开雕于东园者,此本即仪征刻也。”孙殿起《贩书偶记》云:“楝亭诗抄六卷,词抄一卷,千山曹寅撰,康熙乙丑精刻,有王朝(王+献)序。据序称,楝亭诗集千首,自删存十之六,广陵诸同志以诗请益者,即手抄付梓矣,既而楝亭重加精采,又去三分之一,并诗余一卷,命小胥案头,聊共吟玩。真州吴尚中力请以归,别于东园开雕,此诗钞年以有两刻也。”又录“楝亭诗钞八卷,词钞一卷,文钞一卷”,“康熙间精刻”;“楝亭诗钞八卷,别集四卷”,“康熙间精刻”;“楝亭诗钞八卷,诗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康熙间受业郭振基精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楝亭集》出版说明云:“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自编其诗为楝亭诗钞八卷,旋即付刻。集中诗收到该年初秋为止,距寅之死才数月,其为晚年定本无疑。……楝亭诗别集四卷及所附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则系寅殁后其门人辑集楝亭诗钞删余诗及寅所作词、文而成,刊于康熙五十二年(17]3年)。”由上述可见,《楝亭集》各种版本颇有差异,所收作品多少不同。虎所阅“楝亭先生集”,不知是哪一种版本。今所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楝亭集》,其中可证“与纳兰氏往还甚密”的作品很少,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一首《题楝亭夜话图》,诗曰:
紫雪冥濛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庐江太宁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两家门第
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文采风流政有余,相逢甚欲抒怀抱。于时亦有不速客,合坐
清来斗炎熇。岂无灸鲤与寒鷃,不乏蒸梨兼瀹枣。二簋用享古则然,宾酬主醉今诚少。
忆昔宿卫明光宫,愣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搞。交情独剩张公
子,晚识施君通紵搞。多闻直谅复奚疑,此乐不殊鱼在藻。始觉诗书是坦途,未妨车毂
当行潦。家家争唱饮水词,那兰小字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从“而今触痛伤枯搞”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纳兰性德死后。此诗前半写旧日朋友相会的畅快情景,引出“宾酬主醉今诚少”的感叹,这使作者更加怀念过去的朋友情谊。他的朋友是很多的,而接着在诗中追忆的只有纳兰性德,他赞美性德的风采,回忆和性德在一起值班的趣事,抒发痛悼故人的情思,这说明纳兰性德是最令他怀念的一个朋友。后面又说,家家都争着吟唱饮水词,而纳兰性德的“小字”又有几人知晓呢?显然,对这些作者是深深了解的。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曹寅对纳兰性德是十分了解、感情甚深的。
纳兰性德有《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一词: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外。
从这首诗的标题和内容可以看出,此词是纳兰性德观楝亭后所写,并赠给曹寅的。纳兰性德平生到江南只一次,康熙二十三年,玄烨首次南巡,纳兰性德随往,十一月到金陵。这年六月,曹寅之父病死江宁织造署,曹寅即自京赶来奔丧,并协理江宁织造事务。康熙南巡共六次,后五次皆住于江宁织造署中,只有这次住于将军署。纳兰性德至曹家,很可能是特意造访。这首词就写于此时。
词中表明,纳兰性德十分熟悉曹家的历史。曹寅曾祖为曹锡远,“从龙入关,归内务府正白旗”,“令沈阳有声”,康熙六年诰赠资政大夫,康熙十四年诰赠光禄大夫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曹寅祖父曹振彦,历任平阳府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仕至浙江盐法首,著惠政。”顺治八年诰授奉直大夫,康熙十四年诰赠光禄大夫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曹寅之父为曹玺,《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说他:“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晋工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江宁府志》说他:“补侍卫之秩,随王师征山右建绩。世祖章皇帝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丁巳、戊午……赐御宴、蟒服,加正一品。更赐御书匾额手卷。”正因为纳兰性德知道曹家有这样的历史,才会说“羡奕叶,流传芳誉。”
对楝亭的历史,纳兰性德也是十分熟悉的。韩菼《有怀堂文稿·楝亭记》云:“荔轩曹使君性至孝,自其先人董三服,官江宁,于署中手植楝树一株,绝爱之,为亭其间,尝憩息于斯。”尤侗《艮斋倦稿》中有篇《楝亭赋》,赋前小序云:.‘司空曹公,开府东冶。手植楝树,于署之野。爰筑草亭,阑干相亚。言命二子,读书其下。夏日冬夜,龂龂如也。我公即世,典刑徂谢。帝诏长君,嗣服官舍。攀条流涕,追思逝者。绘图在右,陈诗在左。”这段话是说,曹玺任江宁织造时,植楝树,筑草亭,命曹寅、曹宣兄弟读书于其下;曹玺死后,曹寅协理江宁织造,在楝亭触景思亲,于是绘图陈诗于亭左右。纳兰性德的词概述了上面的历史。
这首《满江红》赞美了曹家的历史和园亭,赞美了曹寅的感情和才能。这不仅表明他熟悉曹家的历史和家事,也表明他和曹寅的感情是很好的。
纳兰性德和曹寅很可能是世交。《清史稿》说性德之父“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擢总管,五年授弘文院学士,七年命阅淮扬河工,……旋授刑部尚书,改都察院左都御史,充经筵讲官,十一年迁兵部尚书,......十四年调吏部尚书,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至于曹寅之父曹玺,我们在前面已知他“补侍卫之秩,……世祖章皇帝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上面的记载说明,明珠与曹玺都是侍卫出身,明珠作过銮仪卫的官,曹玺也管过銮仪事;明珠任内务府郎中至康熙三年,曹玺作内务府工部郎中至康熙二年,可见,康熙二年以前,他们一直是同事,相互之间一定十分熟悉。康熙二年以后,明珠和曹玺不在一起了,但从他们后来的官职看,也应该仍有某些联系,仍然了解对方的情况。从纳兰性德和曹寅的关系上看,明珠和曹玺的关系也应该是不错的。
纳兰性德和曹寅还有某些间接关系。他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经常来往或通信,这对他们的关系也是有影响的;这些朋友少不了在他们之间传递双方的某些信息,这对增加他们的互相了解也是有作用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