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伯忱为姚崇实《梦痕集》写的评论
(2009-02-24 13:11:53)
标签:
姚崇实诗集梦痕集诗歌创作生活经历情感生活评论文化艺术美学 |
分类: 评论姚崇实的诗文 |
澄 怀 观 道 以 见 性
——读姚崇实《梦痕集》
牛伯忱
吾友崇实:育桃李于滦水之畔,满园春色;弄风雅于诗山之巅,今古情声。
吾友崇实,教授“文心”之余,成此《梦痕集》一部五百余首。“梦痕”者,人生之足迹,如烟如幻,伸手抓一把,抓不住,回头望,则痕迹依稀,......一步一趋,走过生活,所经所历,所想所思,......香山云:“世间富贵原无命,身后文章合有名。”不求生活得如何如何!但有留给后人点滴可鉴之言语,此亦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吾友崇实,与我们同时代经历过“文革”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毫无例外地来到一个小村子插队,三年的“知青”生涯,理想渺茫,前程未卜。当然了,无论环境如何,喜爱读书的天性不变,读书是吾友崇实在困境之中最大的乐趣。此一时间,躬耕之余,读书、励志、交友、酬唱......留下了大量诗篇,虽然还属于初沈吟咏,但“往事不堪回首”,时间不能倒流,其时的生活、场景、思想、感情......虽历历在目,但已不可能重现,所以这些早期作品弥足珍贵。“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期的豪情壮志,如“志士忧天下,壮胸四海波”;(《和德矜》1974)“读书灯影下,风雨遽相催。忽有扬戈志,马奔呼卷雷”;(《雨夜读书》1975)“鸿怀但使真词健,壮语还催浩气流”,(《作诗》1975)到了今天,饱经世事沧桑,过了“已知天命” 之年的我,读到这些“壮词健句”,仍唤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情怀。自己少年时也曾有过“横戈跃马,纵横天下”的奢想,如今已愰如隔世。奈何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理想之于现实,诗境之于实境,总是相即相离,这就是“诗”。真正的诗总是让人有所联想,美好浪漫,回味无穷。
吾友崇实,大学毕业留校执三尺杏坛,此间所咏,有一部分师友酬唱,如:“平生最恨知音少,心事无穷付古琴”,“昨夜皎然山尽雪,遥看更念客中人”;(《感怀寄刘老师》1985)“云寒塞北能凌雪,风暖山西会跑沙。瘦骨清奇诚可宝,豪情充沛不须夸。”(《咏马送马廼骝先生迁太原》1986)这些诗,情真意切,但皆以景物出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也。此其间写了大量闲适诗、咏怀诗和咏物诗,闲适诗如:“瓦冻长冰箸,帘寒乱雪花。围炉论五代,把盏话三家。酒醉诗尤好,情豪曲便嘉。风流千古事,尽在一杯茶。”(《冬日闲咏》1980)“小院清幽惟蝶来,红花未落白花开。几行青史一杯酒,梦觉斜阳照绿苔。”(《夏日闲情》1986)咏怀诗如:“梦回不觉何滋味,风也萧萧,雨也萧萧,辗转无眠魂路遥。凉生斗室知秋意,箫也无聊,剑也无聊,忽觉窗前声已消。”(《采桑子·八月二日夜闻风雨窹而有作》1986)“二十余年如梦,此心依旧愚顽。一生只合思绵绵。清风明月下,对影有谁怜?门外青山无数,吹箫可上危栏。长留浩气白云间。来春花里醉,微雨湿朱弦。”(《临江仙·咏怀》1987)咏物诗如:“玉骨冰肌韵自高,奇香淡淡影娇娇。满天明月一山雪,不用人知乐寂寥。”(《咏梅》1994)“一树萧萧碧玉悬,朝披清露暮含烟。花纤淡色无人赏,干直独居惟我怜。春晚枝间才见绿,秋深楼上尚迎鲜。世间万物皆如此,迟发迟收更可瞻。”(《咏树》1997)古人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作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所谓“闲适诗”、“咏怀诗”、“咏物诗”必有所寄托,所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古人咏物,“红豆”寄托“情”,“梅花”、“荷花”、“菊花”寄托“品格”,以“柳”、“燕”等寄托了更为复杂、多极的感情,如时代变迁、世事沧桑等,不一而足。吾友崇实的闲适诗、咏怀诗和咏物诗亦如此,“凭栏”表现的是“无聊”,但“含义”却寄托了“愁”、“惆怅”,形式上
很简单,只有一个静止的动作,然而内心活动,个中滋味,只有天知道。
东坡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吾友崇实咏怀诗、闲适诗和咏物诗,表述上都很简古,不加雕饰,但读来如饮醇醪,耐人咀嚼。“冷雨终宵幽梦侵,依稀慷慨少时心。楼船雪渡西风紧,铁马冰河夜霭沉。一箧图书一枝笔,百般功业百年忱。醒来斗室惟空寂,枯坐呆思意不禁。”(《夜雨有感》1997)首联以夜雨起兴,次联用放翁事注入情愫的笔调,写景承上“慷慨少时心”,意境深宏,启下颈联转至抒发内心世界。“一箧图书一枝笔,百般功业百年忱”,形象地暗喻自己是个“教书匠”,同时有着远大理想,“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并且深化主题,深居简出的清贫生活,读书、修身、功业、家国、平生志......皆蕴于其中。最后的结联,句如撞钟,“枯坐呆思”,回声悠扬。同类佳句还有“回思二十年间事,多少无聊转眼空。”(《闲行》1997)是句则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逐渐过度到出世态度。这是诗人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经过“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度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终极归宿。
请看作于1998年的《漫吟》: “把盏独歌春已残,白河九曲绕青峦。登高才觉群山小,历远尤知僻路难。足下蚁争何太苦,眼前花落又将阑。一声长啸金樽尽,放目鹰飞天地宽。”诗意从入世到出世,从理想到自然,诗格也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此后,“清香谁解赏,惟有月光来”;“不受尘埃染,焉能与众同”;“不随众芳闹,独立最鲜妍”;“最希开岁晚,不愿媚东风”;(《咏梅》1998)“万象兴衰皆有数,随缘无恼是真人”;(《避暑山庄远眺》2005)“如今已觉人间味,任运随缘乐似仙”;(《乙酉自寿》2005)“旧籍新书随意读,青山碧水尽情歌”,(《夏日午睡》2006)皆表现出脱离世俗的羁绊,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与青山、绿水、泉石、梅竹相伴,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思考。读《周易》,读释、道,是诗人近年来津津乐道的事情。探索“生存”、“生命”,探索“时空”,体会“人生之真谛”,考究“自然之奥妙”,这方面,诗人自有独到之处。“既然皆是幻,何必计青红?今日悟兹理,心存自在中。”“春来闻燕子,秋至望征鸿。行坐皆如意,悠然四季中。”(《晨醒抒怀》2006)回归到“原生态”,“羽化而登仙”,所以“明心见性”,“由求净心到平常心”。此即观堂先生所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吾友崇实此《梦痕集》,于诗词楹联,诸体皆备。近体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风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等;词包括小令,中调,长调。许多词牌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小令用得最多的是《忆江南》等,长调用得最多的是《沁园春》等。早期作品选用《沁园春》较多。《沁园春》词牌调性激越,节奏鲜明,不快不慢,虽属“豪放”,但又不乏“宛约”,适合表现诗人年轻时“自古男儿重横行”的豪迈气概,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宛约”的文采。请看作于1975年的《沁园春·端阳与德矜德成登磬槌峰》:“莺啭烟轻,露重花低,月晓柳长。共携觞笑步,漫寻游径,登苔履草,转壁穿杨。意陟槌峰,思飞湘浦,一道青岚绕碧冈。哀屈子,但餐菊佩芷,谁解芬芳?长歌高倚穹苍,瞰翠嶂无涯涌大荒。欲乘鸾飞去,清风满袖,人间天上,寻尽奇香。目注浮云,笑迎红日,手把长瓶骚曲扬。君知否,看他年世界,凤绣龙妆!”此词兼具“豪放”、“宛约”,为诗人早期扛鼎之作。诗人还有些“自度曲”,表现出不拘一格,追求自由的“逍遥”心态。诗作用“新声新韵”的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既遵循传统,又接受新思潮方面的尝试,正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这也是《梦痕集》的特点之一。表现出诗人作为文学理论教授在教学、研
究方面颇有心得。
综观《梦痕集》,体裁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包罗万象。其作品按年代编排,思想脉络清晰。即从初期的理想主义,到经过了诸多生活体验,感悟人生之后的思想升华。观堂先生云:“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当然了,主观之诗人可不可以多阅世,自当别论。但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则是至理。吾友崇实的诗词,意象鲜明,情景交融,寓情于理,意境高远。如果不是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世与领悟,决不会有如此逐渐嬗变的格致。吾友崇实的诗词大多为有感而发,很少有反复苦吟,“为作诗而作诗”的艰涩之作。所谓“诗人”,都是“性情”中人。崇实的诗都是“性情”即其时、其地、其情、其景所触发的灵感而流溢于笔端的即兴之作。
吾友崇实,道德文章,慎言笃行,其名如其人,其人如其名。崇实者,即崇尚实际也。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