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小孩“剃毛头”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杂谈 |
二月二“龙抬头”小孩“剃毛头”
农历二月初二,在淮北地区流传给小孩“剃毛头”的习俗(即剪小尾巴,),说是讹舅舅的,小外甥有什么愿望要舅爷满足他。这一天“剪喜尾”还要邀请亲戚邻居赴宴,表示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据说头生孩子(男孩)出生后,家里有传香火的人了,一家人喜出望外,把孩子留下小尾巴(称为“留毛头”),等到6岁或12岁时才剃掉,以示娇养,并能讹一下舅舅(即让舅舅出一大礼),因为当地流传着“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其实“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政府对抗,就有了上述说法。据了解,北方民间在正月里不剃头,大多是忌讳“死舅舅”。
民间还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二月二”又称青龙节。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就用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后来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二月二”,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尾”,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附二月二谚语:
1、“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
2、“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3、“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4、“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5、“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6、“二月二,农(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2019年1月30日据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