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醋溜普通话”

(2010-10-12 21:11:16)
标签:

醋溜普通话

陕西话

贾平凹

洋泾浜

通感

分类: 散文随笔

“醋溜普通话”

五味子

虽然山西人以爱吃醋闻名,但“醋溜”这个词却完全是陕西话,表示一种菜的烹调方法。陕西人吃饭也是离不开醋的,且最爱吃的一个菜就是“醋溜土豆丝”。 做这个菜的关键点是,火要大,油要热,菜下锅后,翻炒一下,马上倒入适量的醋。注意,基本上是土豆一下锅就加醋,火候和醋放的量及时机掌握的好,炒出来的土豆丝七成熟,色澄黄,味酸香,吃起来清脆爽口开胃。

醋在这道菜的作用至为关键。醋一淋下去,土豆丝就不会像土豆烧牛肉中的土豆一样被炖的濡烂,而是半生不熟脆脆的好吃。大概是通感即 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感觉挪移”吧,这个陕西人爱吃的菜,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被哪一个聪明人借用了去,用来形容陕西人说的普通话——醋溜普通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但养一方人,而且形成一地的口音。陕西这块地方,黄土厚重,因而民风淳朴,民性敦厚,这种民风民性甚至也表现在言语上,陕西人说话咬字沉重,多用去声,并且说话不分zhichishizicisi。比如:他们会把“天地”念成“qianji”;把“属于”念成“souyu”;把诗人舒婷的名字念成“fuqing”;我有一个朋友结婚,致辞时用普通话说:我和×××女士结合云云。结果他把结合说成了“竭活”,而“竭活(音)”这个陕西话是在一起干坏事的意思,引起人们发笑。传说在陕西农村,有爷爷给孙子教拼音,竟然是这样的教法:guo国(gui),中国(gui)的国(gui);mai麦(mei),麦(mei)子的麦(mei)。人说陕西人犟,连学普通话也犟的不肯回头。

其实,陕西话和普通话同属北方语系,有些话的发音基本差不太多,学起来应该并不太难。关键是陕西人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有些陕西话的发音一时改不过来,而讲话的人也不自觉,于是夹杂其中,就变得非常憋足,像用醋溜了一下。比如下边的这些字,陕西话是这样念的:天(qian)地(ji)钉子(jingzi)铁(qie),喝(huo)(fei) 上树(fu)(dai)老鼠(laofu)。陕西人讲普通话,在遇到像上述字眼时,是最容易把如此读法夹杂其中,听起来就别扭难受。而这也正是陕西人学普通话的最大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贾平凹不会说普通话,为什么?请看他自己的说法:“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他说的是实话。我在陕西时对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人十分羡慕,但我也不说普通话。为什么?因为在课堂上听陕西老师用普通话讲课,那就是一盘标准的醋溜土豆丝,讲的人兀自不知,而听的人已很难堪,很怕自己也说成这个样子,惹人笑话,心理障碍首先难以逾越。只是后来到了深圳,再说陕西话就无法社交,才勉勉强强的改说普通话,几年下来,自以为讲的不错了,前几年《深圳晚报》做了一个关于普通话的专题,我还应约写了一篇《话到特区才普通》。谁知前些时偶然听到自己的一段讲话录音,天哪,仍然是浓重的陕西口音。看来,“话到特区才普通”也并不准确。外地人不明就里,但陕西人一听就知道——你是从陕西来的。

由此联想到当年十里洋场的上海,那些粗通英语的上海人说的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上海口音的“洋泾浜英语”,大概也和此类似,但它的命名却是地理的原因——由于它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各地方的人讲普通话如果不经过正规的训练,一般来说,都难免带有本地的口音,但在命名上并不出彩,比如说浙江人的普通话、湖南人的普通话、山东人的普通话等等,显得略输文采。有人说舒淇讲的一口台湾糯米普通话,算是有点意思的说法。但这些远不及陕西人的这个比喻来得准确、形象、贴切,像神来之笔一样。

 

                                                            2010-1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病痛
后一篇:给人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