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很佩服前人对小麦生态区的划分,那确实是科学的,为我的小麦育种实践所印证。
我的小麦育种试验地点在冀中南的南端,河北邯郸魏县。魏县是河北省在纬度上最靠南的一个县,与河南省安阳市的内黄县、南乐县搭界。在小麦生态区的划分上,冀中南的邯郸一带属于黄淮北片,而豫北的安阳也属于黄淮南片。如果具体一点,我推测黄淮南片和北片的分界线就在魏县的漳河以南一带,理由容稍后说明。
河南省的小麦育种朋友中,地里距离离我最近的当属苌收伟老师,他的育种试验地在内黄县的楚旺镇,与魏县最南端的张二庄乡地头相连。据苌收伟老师介绍,他的材料曾经拿到邯郸市去种植,但其表现与在内黄县楚旺镇的表现大相径庭。实际上,邯郸市与楚旺镇在纬度上相差无几,但同一材料在两地的差异明显超过了同一麦区内其它地方种植,换句话说,超出了预期和可接受范围。生态区不是随便跨越着玩的,光与温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了生长发育模式不同。由此推断,与内黄县搭界的张二庄乡虽然属于河北省,但它应该属于黄淮南片,南片与北片的分界线应在张二庄和魏县县城之间某处。
我的材料曾经拿到位于濮阳的陈红敏老师那儿试种,结果是,在我这儿株高75cm重未倒伏过的材料,到了她那儿,倒了,株高达85~90cm。我们曾尝试玩穿梭育种,可是穿梭育种不是那么好玩的。许多她拿来的F1种到我这儿抗寒性较差,或一看类型就不是北片的麦子。我给她的F2总是株高高得不可接受,或者抗病性太差(北片病害轻)。以至于,我再也不敢给河南的朋友寄2代材料,劳民伤财不讨好,还挫伤积极性。要知道,材料南来北往跨越生态区,不仅有株高、抗寒性、抗病性的问题,还有对光温感应、反应的问题,在生长发育的模式上,两者存在不同,是两个类型。
在冀中南,常见河南走私过来的小麦种子。早些年有周麦22、矮抗58,近些年有周麦27,都在冀南推广过,都已偃旗息鼓。还有一个“钉子户”周麦16,但其范围也北不过冀南。审定品种穿越生态区推广,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育种方面,位于生态区交接处,可能具有某种有利条件。以我这儿为例,只要在我这儿抗寒过关的材料,株高稍高一点,种植到石家庄、衡水地区不用担心株高和倒伏问题,因为,我这儿的材料种到石、衡地区,株高还吃亏呢。
所以,我想,对于用于穿梭的杂交组合,应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把各种因素考虑进来,找到一条更富效率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