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申报了《循环日记的实践与指导》这一课题。
所谓“循环日记”,
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教师参与其中的批阅和评价,从而达到全班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的一种新的习作形式。“循环日记”与一般意义的日记有相同之处,即同为日记,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方法、篇幅长短等要求上比较宽松,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发挥。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循环”二字: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每4-5人一个小组(好、中、差搭配),每个小组共用一个作文本,按天“值日”,循环写作。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循环日记”不仅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要求所有师生都通过合作的形式对别人的习作加以修改,加以评价,促进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
课题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很多困难,学会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而又个性十足,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学会合作,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合作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他们今后踏入社会的一种生存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写循环日记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机会。和哪些同学成立小组,每个同学都可以发表意见,再加上老师赏识性的评价引导,这样就迫使每个学生学着和别人交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小组成员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它总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提高.在关注与被关注中,学生会感受到一定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在赏识与激励中,学生互相了解彼此内心世界,从面拉近之间的情感距离.循环日记可增进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的多元交流.在每天的读者与作者的角色体验中,并通过组与组,班与班的交流,让各方都有提高和收获.
一、方法与步骤。
1.划分循环日记小组。全班分若干组,一组一本日记本,明确组长及组员顺序,各组内组员依次轮流写作.
2.设计循环日记本。对于每一组的同学来说,循环日记本是他们共同经营的作业,他们把循环日记本当作他们精神上的家园,而设计这个作业本不仅使同学们觉得有趣,更让他们感到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别的本子。于是,从封面的选择、小组的名称、小组成员的介绍,到小组写日记的规则,都让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班级让每一组的同学分别给自己小组取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如“先锋队”、“梦之队”、“太阳小组”、“彩虹队”、“福娃队”、“阳光精灵”……有的班级给“循环日记”取名为“童心小列车”、“日记对对换”,“在日记中起飞”……一个个充满童趣、富有个性、令人奋发的队名和日记名诞生了……除了起名字,各个小组还把封面装饰得各有特色,有的小组还在扉页上写上了本组的口号,如:“作文快乐岛,快乐你我他”
如
“一组一组,力争第一”……在这一方天地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这是他们的世界,所以他们乐于经营,喜爱经营。
3.提出写作要求:各组每天一篇,内容、体裁不限。后一名同学要先做读者,再做作者。写后读给家长听,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参与写评语,但活动前要告知家长以鼓励为主.
4.次日交给老师详批详改,情况特殊的也可面批.每天才批改十篇左右.既减轻教师工作量,又提高实效性.
二、激励与评价。
教师批改点评方面: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学生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批改时间大大缩短,反馈及时,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不急于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
学生互评方面:
1.轮到的组员当读者捕捉前一位作者优点,并提出建议.每组一周一总评,评出本周优胜者.班级内各小组对调评比.评出“最佳小组”“我最喜爱的日记”“最佳读者”(包括家长等),并写下理由.优秀日记在班上表扬,朗读.
2.给每个小组一个文件夹,建立一个<优秀日记集>,每周评选出来的日记,收集成册.这样全校就有十几本优秀日记集,可以在每个班循环展示.本班学生能看到其它班的优秀日记,从而带动学生整体教学成绩的提高。
3.优秀日记推荐发表或参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受到最高级别的颁奖.
三、心得与收获。
实验的进程中有许多的收获,它帮助孩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可以与课文同步,写感想日记;与活动同步,写体验日记。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写在循环日记上,设计一封挑战书,号召大家按照这一主题写出自己独特的日记来.相当于,是举行一次同题作文竞赛了.此举往往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情绪。
循环日记除了能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外,最大的收获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对于学生的写作欲望,老师总是以鼓励为主,因此,在展示日记时,可以看到同学们的信手涂鸦,喜爱画画的学生可以在本子旁配上有趣的图画,老师还在旁边画上笑脸,或者加上一句点评“画得真不赖呀!”学生的成就感也随之而来,他们更爱循环日记了,在这个本子上,他们可以尽情发挥,循环日记也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循环日记还可以创建更多的思想交流平台,让家校,班级更和谐。在循环日记本的每一篇日记后面,都有老师精彩的点评,正因为如此,每次一发日记本,同学们便争着去看日记本,看看老师是怎么评价的。有提了问题的学生会看看老师怎么回答的。日记成了老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基地。
四、疑问与探讨。
1.孩子的创新意识不够,写作素材依然成为瓶颈。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日记上次已经写过,可这次日记又出现了。这说明孩子还不敢于采用
“新”材料,不敢描写没有描写过的“新”事物,不敢于表达从来没有表达过的“新”观点,不敢于抒发从来没有抒发过的“新”情感,不敢于想象自己过去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新”画面,总之,一句话,没有新视野。这也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如果学校缺少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是贫乏而单调的,尽管实验老师再怎么开掘写作素材,都有难度.
2.赏识之后,指导缺失。
有些日记言语混乱,不知所云,这类孩子多数是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表达条理不清过程写不具体,多余的话又太多,记录杂重点不突出,感受不深刻,三年级孩子水平毕竟有限。为了保护其写作的热情,我们还要寻找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赏识与鼓励。但是在小组中每天的循环速度很快,他们的日记总得不到更进一步的指导,因此进步不明显,总是掉队。我们都明白赏识的力量无穷,因此在写评语时,都非常地伤脑筋。怎样才能让学困生在循环日记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与飞跃式的进步呢?
3.抄袭日记暴露写作心理。
除了学困生害怕日记外,当孩子们的新鲜感逐渐消退,甚至,一提日记就伤脑筋,有些孩子会选择抄袭来应付作业。那说明孩子的写作心理已经变得不情愿了。所以,老师一方面,要反思如何去对待这些抄袭日记,一方面要提醒自己,实验的开展应该有所递进与创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