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aymond Carver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2009-02-10 08:18:40)
标签:

卡佛

《大教堂》

短篇小说

海明威

创作

杂谈

分类: 书籍介绍
    长期以来,我习惯阅读传统的短篇小说,指的就是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这样的经典小说,于是乎我自然地以为,所有的短篇小说都是有冲突,有解决,有高潮,而且最后的结局一定要出人意料,这才是短篇小说的经典模式。但事实上,进入20世纪后,短篇小说的创作已经不再拘泥于这样的经典模式了,结局一定要出人意料吗?不一定吧。情节一定要引人入胜吗?不见得吧。

            http://lh3.google.com/bimuyu/R2vVWjn1FSI/AAAAAAAAAvY/jO9kv6kTOSo/s288/carver.JPGCarver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TITLE="Raymond Carver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就是反经典模式的,从卡佛的自述来看,他并不是故意要反经典的,而是他擅长写日常生活的题材,作者自己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他怎能舍近求远,写他丝毫不熟悉的事呢?卡佛为了生活,曾在锯木厂,加油站,仓库工作过,还当过看门人,送货员,清扫停车场,总之,我认为他最后没放弃写作可以看作是个奇迹。因此,他是非常了解中下阶级的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为什么家里冰箱坏了,食物不保鲜了,不去找人来修呢?因为修个冰箱得花六十美元,他们拿不出这笔钱。小说《保鲜》到最后也没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到底会不会有人来修呢?

   卡佛的小说不存在什么欧·亨利式的twist ending,或者说根本没有结局,他旨在描述那些普通人的行为、诉说普通人的故事,没有什么令人惊奇的结局等着读者。(这点可真是坑死我了,也不知哪个无良的读书网站上写卡佛的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之类的话,我还傻傻地等着这个“出人意料”,结果还是“出人意料”
地没有结局。)

    卡佛也承认借鉴了海明威的路子:只要你自己清楚你都省略掉了什么,那么省略什么都没关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省略得没有海明威这么多。80年代的时候,美国本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调和文学质地”,即“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是“肮脏现实主义(Dirt Realism)”,大多数评论家推卡佛为其重要代表。(还是“极简主义”中听一点的说啊!)卡佛自己是否认同这一点呢?

    在豆瓣上,有位读者在大骂卡佛的《大教堂》不知所云,我在下面的评论是这样写的:我们吃惯了浓油赤酱型的菜肴,乍一下吃这种不加盐的蔬菜,不能习惯。确实,不止卡佛的小说如此,欧美的小说总的来说都感觉没加调料一样,寡淡无味。

     大二时候,海明威小说的欣赏课上,最后作为评分的一项,阿黄让我们自己创作一篇短篇小说。虽然要求基本是零,字数也不死扣,总之让我们自己发挥。那时,我还是绞尽脑汁,想模仿海明威写写战争中的爱情,于是就写了这么个故事:两国交战正酣,一个士兵受伤逃入一个小乡村,被一美丽少女相救,于是在养病期间,互生情愫,少女恳求他留下,可是那士兵觉得要履行自己的责任,死活不肯留下。就这么个故事,其实如果用中文写应该可以写得很感人,但用英文,一来词汇量有限,二来有限的词汇量又词不达意,所以倒是造成了海明威小说的效果了——言简意赅、单句多于复句。
 
    卡佛谈到亨利·米勒在创作《北回归线》的时候,在一间房间里写作,随时都可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以为他坐着的椅子也许会被别人拿走。可见是英雄相惜啊!一边为生活所迫,一边却执着写作,卡佛和米勒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像颖颖这样的文艺女青年,平时闲来无事,大笔一挥,就是一篇爱情小说的人,真应该偷着乐去了。Raymond <wbr>Carver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最后以《卡佛自话》中的一段话结尾吧:“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至于文学是否能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样想想当然好,但我真的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