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60年代的中国男人辩护几句
(2008-10-29 06:33:30)
标签:
两性《圣经》本性关于男人中国情感 |
60年代是我的年代, 我想60年代或以前的中国男人都有同样一个困扰:无论我怎样太太都不满意。
我也曾感慨:为什么五千年的厚重托不起简单女人的期望, 而大洋彼岸年青的国度里却俯首可拾女人的久违?
我想,并非我们的男人不优秀,实在是从小所受训练与本性女人的期望背道而驰。儒家所代表的是男权社会的典范,用在建家立业上自然圆满顺滑,用在任何时代的女人身上却滋生不出女人天然的幸福来。
60年代男人多是传统父辈的眼传身教中长成男人的,《圣经》里教导的和满溢的对人对女人的爱意没有在他们潜意识里生根。
所有《圣经》所至的国家,孩子从小都接受了关于夫妻之道的基本智慧训练,这种训练是在读学圣经的过程中不自觉完成的。关于男人女人之道,《圣经》是一本充满灵性智慧的书,教男人如何为本性男人,女人如何为本性女人,适用于任何时代。
新一代已经渐渐开始跟上这一训练。60年代的仍空缺着这一课。并非他们没为婚姻去努力,没有基本的方法和灵气,他们找不到方向,收获不到鼓励,干脆放弃。
放弃后他们又会迎来指责:维系没有爱情的婚姻,不道德!有谁理解他们没有选择?中国的国情没有给妻小孩儿基本保障和出路,为一份亲情他们没有离婚的道德自由。
60年代的中国男人有他们的难, 我最了解也理解。但每个女人就是那么执着, 非要那爱的感觉到位了才肯给你个意气风发的家。去吧,去读读圣经, 补上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