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王镇墓

(2009-09-23 22:04:48)
标签:

杂谈

王镇墓位于淮安城东郊闸口
    1982年在淮安明代王镇墓葬一次性出土了大量珍贵古字画,轰动一时。
    王镇,字伯安,生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年),卒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享年72年。祖籍扬州仪征,其曾祖于洪武间迁来淮安定居,父辈以经商为业,家资富足,墓主自幼读书明理,性温和善,质朴诚实,家境虽殷丰,但他从不奢侈浮华,多次赈灾慷慨解囊,官府褒奖授以“义官”。但他不愿为官,却以玩赏“古今国画墨迹”为乐,天长日久,善辩真伪,每得佳作终日披鉴玩赏,家中积聚收藏书画颇多。尤其晚年,更爱清静,便少与人往来,明弘治乙卯年离世。 王镇墓葬挖掘于1982年4月 明王镇墓葬随葬品数十件之多,其中,最值一提的便是陪葬品书画,计有25件,分为两卷,一卷为绢本6件,纸本2件;另一卷纸本17件。这些书画经我国古代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率团一锤定音,均为国家一级品。堪称国宝。这些字画分为两卷,一卷为绢本6件、纸本2件;另一卷为纸本17件。有元末明初无名氏的《松屋读书图》,明夏昶的《竹图》,明何澄的《云山墨戏图》,明谢怀的《云山小景图》,明李在的《米氏云山图》《萱花图》等。其中《钟馗捉鬼图》、《霜林白虎图》曾代表我国赴美国参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展;《萱花图》、《米氏云山图》曾赴日本参加著名画师雪舟逝世500周年纪念展。
  《霜林白虎图》,绢本,29.8×69厘米。这是一幅技法精当、立意高古的佳作,画面描绘萧瑟的秋林里,一只白虎踞坐于平川之上回首哀鸣,其状甚悲。据考证,明中叶之前,尚未见到描绘白虎的作品及相关记载,而在众多虎画中,绘平川之虎的也极为少见。李在《米氏云山图》纸本水墨,28.2×116.2厘米,用米点法点厾(dū),以积墨法表现丛树与云山,用笔大胆老道,墨韵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画左上署平头款“莆田李在为景容契家写”,下钤朱文印“妙在化机之夫”。此幅米氏画风的李在山水作品,出乎画史记载,实为难得。《萱花图》纸本水墨,28.2×51.2厘米,绘于水印笺纸上,以阔笔写叶,细笔点花,极尽萱花之美姿与生机,笔意洒脱生动。画左上题平头诗并款:“帘卷熏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印“自家□意”“海天秋月”。此前,世人仅知李在以山水人物画名世,此幅花卉的出土可补画史阙佚。李在工山水、兼人物,细润处近郭熙,宏阔处追马远,苍劲处承夏圭,《画史会要》中说“谓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实为明代前期画坛上享有盛名的丹青大师。惜李在留世墨迹甚少,仅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归去来兮图卷》和《琴高乘鲤图》。李在曾传画艺于日本弟子雪舟,誉满东灜,《萱花图》还被日本收入教科书。王镇墓出土书画被中国书画鉴定组定为国家一级品,并由中国书画鉴定组与淮安(今楚州)博物馆合编为《淮安明墓出土书画》,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有关这批字画的评价,笔者有《准安王镇墓葬出土字画赏析》一文发表于2005年底的《中国文物报》上,这里不再赘述。
  此墓还出土瓷器、钱币和其他文物30余件。有龙泉窑瓷大碗2只。其中绿釉大碗高9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7厘米。敞口,圜底,圈足。通体内外施绿釉,开片,内外壁口沿下均刻划有一圈回纹,回纹下有4组纹饰:其一刻绘孔子坐于案后,旁题“孔子忆颜回”;其二刻绘韩信披甲站立,旁题“韩信武之才”;其三刻绘李白坐看书卷,旁题“李白功书卷”;其四刻绘两人对坐下棋,旁题“贞子破棋开”。碗内底心圆圈内有一鹿,鹿背上方有一“宁”字。绿釉莲瓣大碗(图6)高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6厘米,敞口,圜底,圈足,外部饰莲瓣纹。这两只大碗造型规则,制作精美,胎质细腻,釉色透亮,不失为瓷器中的上乘之品。
  钱币类文物7件,包括:1、方孔金厌胜钱2枚,径2.5厘米,共重5.2克,钱面压印“太平大吉”四字。2、穿心金厌胜钱5枚,径3.1~3.3厘米,共重5克,钱面压印“古老千秋”四字。分别钉在四合云绸面正中与四角。
  其他文物20多件,包括:金耳挖1件,长8.65厘米,重5.8克;银耳挖1件,长8.9厘米,重7.6克;书画水晶轴头与花梨木轴头各1件。木念珠2枚。纺织品类10余件,有棉布类的衫、裤、裙、袜等10件;四合云绸类衣服2件;四合云绸面料1块,内有丝绵胎。四合云绸纹饰精美,纺织细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水平。
  王镇墓的发现,事出偶然。1982年4月,准安市淮城镇闸口村一农民在自家责任田发现此墓,利欲熏心,不声不响私自挖掘。墓中有两口棺木,为王镇夫妇合葬墓。他打开棺盖,见其中一棺木中只有腐臭污泥和尸骨;另一具棺木滴水未进,一男尸完整无缺,遂疯狂地倒尸寻找金银财宝,而无意于其他文物。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不久消息传开,待文物部门派人赶到现场时,墓内的字画已全部浸泡在水中,令人痛惜。当时清理此墓的考古工作者,直到现在回想起当年所看到的那一幕,仍慨叹不已。
  这批字画经历了这场浩劫后,被当地政府派专人专车送到苏州装裱成帧,小心呵护。但是,它们并没得享几年安稳日子,厄运接踵而来,甚至为之发生了震惊华夏的喋血事件。
  那是1986年,淮安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月12日,国家有关专家小组来准安观赏这批国宝。当天深夜,歹徒悄然进入专家们观赏国宝的镇淮楼展览厅,破坏报警系统,翻箱倒柜,到处搜索。被值班人员发觉后,歹徒顿生歹念,穷凶极恶地将两名值班人员杀害。罪恶滔天的歹徒慌乱之中盗走文物数件,而国宝字画幸免于难。如今这批珍贵文物在楚州博物馆妥存。
  “86.5.12”文物盗窃案件震惊全国,国家公安部派专家会同当地各级公安部门集中力量侦破,但至今仍悬案未结。衷心祝愿国宝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