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2011-11-23 21:15:37)
标签:

科教版

小学

科学

三年级上册

教案

教育

分类: 科学

二、动物

⒈寻访小动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

(二)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

 

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校园平面图,

课件

 

调查记录表,

放大镜

教师课前寻找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借助校园平面图,进行合理分组,划定寻访范围。

②课前拍几张学校景物照片,如操场,花坛等,做成PPT。

教学时 

  

            一课时

教  学  流  程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 你认识哪些小动物?

2、 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小动物。

3、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校园中曾观察到的小动物。

(PPT出示校园风景照片)

1、我们的校园里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你在校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

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

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

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板书学生回答的要点。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小结:看来我们的校园中的小动物还真不少,今天,让我们一起再去找一找,看一看。

三、如何调查、观察小动物。

1、为了使我们的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更有效,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我们又该如何观察调查小动物?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并指导小组讨论活动。

3、学生交流,同组、各组间补充纠正。

4、 教师小结,明确观察调查的方法。

①作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注明发现地点,观察到的动物。

②不知名的动物如何记录?可以画,可以描述它的身体特征。

③如果动物较小,看不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

④观察时动作要轻,可采用分步观察的方法,以免惊扰了小动物。

四、观察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事项

1、我们已经考虑了如何去观察调查,那么在观察活动中你还能做到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归纳:

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4、思考: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规定?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归纳:我们的寻访活动需要做到――

什么也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什么也不改变。

特别强调: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注意自身安全。

2、 借助校园平面图,分组划分区域,强调纪律、安全等。

五、校园中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及时记录。

 

 

板书设计

1、寻访小动物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地点

名称

 

 

 

 

 

课外活动

1、花上一周的时间,在校园某一区域内寻访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2、不认识的小动物,能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予以认识。

生成预见

学生在观察调查活动中,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一种动物,而忽视了其他动物,也可能注意力不在动物上,出现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达不到寻访的目的,体现不了“动物多样性”,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开展有序的寻访活动。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想到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能否在寻访活动中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  

反  

 

 

 

 

 

 

 

 

 

 

 

 

 

 

⒉蜗牛(一)

一、教材简析: 

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词汇:触角,腹足,黏液,螺旋,螺线,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对比联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有序观察活动。

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

教学

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蜗牛,课件

 

蜗牛,放大镜,棉线,玻璃片,纸杯

1、课前布置学生找蜗牛,使其在寻找的过程中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可将纸杯罩住蜗牛,以免分散注意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一课时

教  学  流  程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课前活动:寻找蜗牛,带几只蜗牛来,并请学生关注找到蜗牛的环境特点。

一、导入

1、同学们在课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2、学生介绍交流:草丛中,花坛边……

3、小结: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观察了解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谈话:你是否观察过蜗牛?你对蜗牛有多少了解?请简单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印象中的蜗牛。

3、蜗牛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们还需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我们该如何观察蜗牛呢?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5、交流汇报,小组间质疑补充。

6、教师概括(借助PPT强调):

①按一定顺序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由头到尾;

②观察要耐心,要安静;

③看不清楚时,可借助放大镜;

④如实记录发现,可写可画。

7、学生观察蜗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8、汇报交流(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①蜗牛的身体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②头上有两对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③腹部柔软,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④壳上有一圈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借助蚊香,时钟等帮助学生理解)

⑤用小棒触碰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9、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蜗牛的运动很有特点,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蜗牛运动时的特点,你有什么办法吗?

2、 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小结归纳:

①使蜗牛在透明杯子或玻璃片上爬行,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②给予蜗牛适度的刺激,了解它对刺激的反应。

5、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汇报交流: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

①蜗牛的足叫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

②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

思考:这些黏液有何作用?

讲解:黏液可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

③蜗牛爬行时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7、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①提问: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②学生交流。

蜗牛不光能在平面上爬行,还能在各种物体表面上爬行,本领可高了。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蜗牛的爬行本领。

方法指导:将蜗牛分别放在树枝、棉线上,待放平稳后,再松手,不要离桌面太高,以免摔伤蜗牛。

④学生将蜗牛放在树枝上,棉线上,观察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四、饲养蜗牛

1、谈话: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运动特点。蜗牛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让我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寻找吧!

2、思考:如何饲养蜗牛?

3、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要求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了解它的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点,为下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2、蜗牛(一)

 

有序观察,整体——局部,头——尾

 外活 

饲养蜗牛,继续观察蜗牛在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征。

 成预 

学生在观察蜗牛时,可能会因为心急而不够细致,需要引导。学生在记录观察发现时,尤其是画蜗牛时,可能会凭想象,而不是实事求是的,需要特别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只关注自己的蜗牛而不倾听他人的发言,需要加以控制。

 堂评 

1、学生能否细致观察蜗牛,实事求是记录发现。

2、学生能否按一定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蜗牛

3、在汇报交流时,学生是否注重信息的整理和归纳。

教 学反 

 

 

 

 

⒊蜗牛(二)

一、教材简析: 

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重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饲养蜗牛的经历,已经对蜗牛的吃食方式,吃什么食物,如何排泄等方面有了较为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急于把他的发现与同学、老师分享,这是本课教学的前概念水平。但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是比较零碎和肤浅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加以整理、归纳和提升,以形成对蜗牛的整体认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泄。

科学词汇:休眠,气孔,排泄,繁殖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细致观察,发现细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蜗牛,有孔的菜叶

蜗牛,放大镜,杯子,水,菜叶等各种食物

本课所用蜗牛,先饿上1-2天,以方便在课堂上观察到蜗牛吃菜叶的过程。

 

  

  

一课时

教  学  流  程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复习回顾蜗牛的身体特征,运动特点。

二、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经过一周的饲养,同学们一定有了更多的发现,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饲养蜗牛时的发现和遇到的困难。

2、学生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和经验。

教师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摘录重点进行板书。

3、探讨解决如何唤醒蜗牛的问题。

提问:我们也曾发现,想观察蜗牛时,可它却躲在壳里睡觉,怎么让它醒过来活动以便于我们观察?谁有此方面的经验?

学生介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小结:放入常温冷水中几分钟,可唤醒蜗牛。因为蜗牛是用肺呼吸的,尽管它休眠了,但还在呼吸。当我们把它放入水中之后,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且努力爬出水面。

今天带来的蜗牛,如果正在休眠,请尝试一下用此方法唤醒它。

学生实践操作:唤醒蜗牛。

三、观察蜗牛吃食

1、你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发现它爱吃什么食物?它是怎样吃食物的?

2、学生交流饲养过程中关于“蜗牛进食”的发现。

3、讨论:蜗牛长牙齿吗?

4、提供放大镜,要求将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观察它怎样吃菜叶。

5、蜗牛除了爱吃菜叶,还吃其他食物吗?用什么办法来了解蜗牛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讨论,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方法;

归纳小结;在一只蜗牛的周围,等距离地放着菜叶、苹果、梨、橘子、面包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

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在蜗牛吃食时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2、学生交流,发现蜗牛排泄粪便。

3、指导再次细致观察,从什么地方排泄?如何排泄?粪便是怎么样的?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有观察到蜗牛的呼吸吗?

观察指导: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的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就是蜗牛的呼吸孔。

五、继续观察蜗牛

1、对于蜗牛,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讲述。

3、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需要你在继续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

4、布置课外任务: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3、蜗牛(二)

吃菜叶,会排泄,会呼吸(气孔)

课外活动

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记录。

生成预见

1、观察蜗牛时,遇到“休眠”蜗牛,放入水中唤醒,浸没时间不能过久,以免伤害蜗牛。

2、观察怎样吃食物,可能蜗牛只爬不吃,需要耐心等待,要安静。

3、选择吃什么食物,可能没有反应或反应错误,对此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加以解释说明。

课堂评估

1、学生是否细致观察,是否发现细节。

2、学生是否能将自己的发现加以整理,并进行完整而清楚地表述。

教学反思

 

⒋蚯蚓

一、教材简析:

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明显,尤其对应激性的反应强烈。通过本课教学,会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样。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物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帮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了解蚯蚓特征,与蜗牛进行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蚯蚓

蚯蚓,放大镜,水盘

课前布置寻找蚯蚓同,带几条来观察,在寻访中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  学  流  程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一、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1、你在哪里找到了蚯蚓?

2、学生交流。

3、这些地方的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概括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的地下。

5、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更方便地找到蚯蚓?

6、学生交流。

7、小结:利用蚯蚓的粪便。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每组提供装有蚯蚓的盒子。

2、讨论如何观察蚯蚓,引导联系蜗牛的观察活动,思考观察的顺序,记录的方法。

3、交流汇报。

4、小结。

5、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环节、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观察完毕,整理材料,汇报交流。

蚯蚓的身体是怎样的?

身体柔软,身体分节,有环节和刚毛,一端有口,一端有肛门。

7、教师补充介绍:

①如何区分口、肛门;

②环带的繁殖作用。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

1、提问:蚯蚓是怎样爬行的?

与蜗牛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概括小结:蜗牛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而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四、观察蜗牛的反应。

1、观察蚯蚓时,如果碰到了它的身体,它会有什么反应吗?

2、学生交流。

3、体会: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

4、小结,蚯蚓对外界刺激会有反应。

5、蚯蚓会游泳吗?如果将蚯蚓放入水中,它又会有什么反应。

6、试验:提示操作要求,不可长时间放在水中。

观察蚯蚓的反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7、整理材料,交流表述:将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拼命向盘子的边沿爬行,试图脱离水中的环境。

8、教师小结,解释原因:蚯蚓不能适应水生的环境。

9、生活中的现象:为何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爬出地面。

五、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上两节课我们观察了解了蜗牛,今天我们观察了解了蚯蚓。这两种小动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填写维恩图。

2、学生分组讨论,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找到相同点写在中间重叠部分。

3、 学生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教师归纳补充: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

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蚯蚓的特点是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它们的相同点是: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六、我们通过饲养蜗牛,发现了很多的秘密,如果我们也将这些蚯蚓饲养一段时间,一定也能发现许多关于蚯蚓的秘密。

建议:课后继续饲养蚯蚓,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4、蚯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1-4)

伸缩爬行

课外活动

饲养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

生成预见

1、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会害怕蚯蚓,不敢触摸,缺少对它的最直观的认知,应鼓励引导这些学生,通过抚摸的方式,接触蚯蚓,了解蚯蚓。

2、将蚯蚓放入水中了解它的反应,部分学生,贪于好玩而将蚯蚓长时间放在水中,会伤害蚯蚓,教师应关注并引导。

课堂评估

1、学生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细致观察蚯蚓,认识蚯蚓的身体特征,尤其区分口、环带、肛门这些结构特征。

2、学生是否能利用维恩图,将蜗牛与蚯蚓进行对比,了解这两种小动物的异同。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