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 阑夕
从整体节奏上来看,有些轻重不匀,前面的抒情部分缺少波澜,苹果零售店的强行抢戏更显突兀,直到Apple Watch依照传统次序出场,这才拉回现场焦点。
作为极具纪念意义的iPhone问世十周年发布会,前半场的铺垫安排实在是太平淡了,这甚至和产品的信息泄露没有半点关心,纯粹是走不走心的问题。
Apple Watch的介绍方案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也就是出货量排名加上客户满意度的组合,倒是支持LTE网络的改进,让智能手表的可穿戴动机变得更高了一些,苹果也意识到手表不应该作为手机的延伸和替补——这样必将削弱它的生存逻辑——而是成为一款可以独立接入网络交换数据的辅助设备。
至于Apple TV,这是一部注定和中国市场无缘的电子消费品,包括它所协同的整个产业集群,包括电视机、内容商、游戏终端等等,在这个地球上都存在着境内和境外两套生态,躺在沙发上按遥控器的体验和路径,也早已变得泾渭分明。
当然了,重头戏依然是一年一度的iPhone新机。
自从改写智能手机这个行业以来,苹果就处于一种和创新有关的期待环境中,这是一家领先企业理应承担的压力,而当它无法圆满的回应这份要求——哪怕要求本身的合理性有所缺失——它都必须接受失望的反馈。
只是创新的悖论在于,颠覆用户习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开创的路线不能保持下去,那么开创的意义也就无所适从。
而苹果在克制了十年之后,终于开始放弃「现行方案就是最优解」的坚持,在技术端加入崭新的工程设计,这是相当值得注意的产业风向。
与此同时,这种势必重新制定用户体验及其习惯的产品策略,又会让那些曾经埋冤苹果创新乏力的声音改口表达对于适应成本增高的不满——「这什么鬼啊我一点也不习惯能不能改回去」——于是一再重复每年iPhone新机上市周期发生的局部舆情规律:一边骂人丑,一边抢成狗。
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忘性极大,时至今日被捧上神坛的第一代iPhone其实在发布初期也被活跃的评论者们报以尖锐而自信的质疑,在那些保留了古早数据的论坛,你可以搜到很多这样的内容:
- 这手机肯定不经摔,售价又这么贵,谁会买一个需要时刻小心翼翼使用的东西?
- 我的天,虚拟键盘是还嫌用户的误触率不够高吗,我怎么可能在这么密集的字母上敲到想要的?
- 和诺基亚的成熟机型相比,这就是一个故作标新立异的玩具,更别提后者糟糕透顶的续航能力了。
- ⋯⋯
所谓的主流概念就是这么一种认同文化,它同时拥有向外的排斥力和向内的挤压力,当iPhone作为挑战者出现的时候,主流对它的接纳经历过长期而艰苦的一段过程,而当这个过程实现之后,主流又会迫使iPhone维持它的市场设定,不能躺在功勋薄上坐吃山空。
iPhone X就是这么一件响应式的隔代产品,甚至不惜在客观上造成iPhone 8系列地位尴尬的事实,也要向外界释放这家企业厚积薄发的本事。
或者说,苹果是把颠了多年的球重新踢回到了用户脚边,你们总是说我没有新意,好了,现在新意来了,能否接受得了,那就是你的事情了。
很多时候,创新就是叶公迷恋的那条龙,到了这条龙真的造访家门的时候,叶公自己可能会被吓哭。
新一代iPhone的全系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A11的处理器、无线充电和拍照能力增强三个方面,ARkit可能也算,但那是在今年WWDC上就已经揭晓过的产品。
A11处理器的跑分在发布会之前就已经由Geekbench给曝光了,用「秒天秒地秒空气」来形容亦不为过分,无线充电是和快充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注重便利和自然,后者追求效率和性能,这和使用场景的判定关系密切,而在拍照方面,苹果一直是在按照自己的审美去替应用开发商做着一些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芯片运算的极限,另一方面也是在智能手机作为第二视觉的功能上抓住入口,如果我没记错,在苹果的历次发布会上,没有一家拍照类的第三方应用可以有幸被当作案例进行分享。
iPhone X则是苹果把自家真正意义上的黑科技全都塞了进去,如果不是想当然的对苹果有着科幻级别的设想,以及稍微对手机制造有那么一些理性认知的话,就不难掂算这场发布会的斤两。
在小米和魅族正在把全面屏这个话题从微博吵到知乎、从知乎吵到头条、再从头条吵到朋友圈之后,苹果拿出的全面屏方案相当实诚,就和人们早就从媒体的提前曝光中所看到的那样,在「刘海」之外,皆为屏幕。
简单来说,现在的所有全面屏方案,都需要做出ID设计上的牺牲,只是不同的技术解决思路需要牺牲的地方不同而已,苹果选择的牺牲就是在「刘海」部位塞进所有需要用到正面传感的元器件,然后释放其余的所有空间。
这是相当苹果风格的理念,就和它开始把背后的摄像头做得凸起那样,这样当然不够美观,但是和机身的纤细比起来,摄像头的模组没办法变薄就成为了可以容忍的事情,也就是机身超薄加上摄像头凸起的方案,在整体收益上要优于机身变厚加上摄像头不凸起的方案。
而苹果敢于让「刘海」部分来承担牺牲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那里原本就属于固定的状态栏,只要利用好两边的展示空间,「刘海」实际上并未遮挡应用程序的内容,只是苹果比较耿直的在发布会现场演示了很多全屏内容——比如展示相册里的图片和视频——这让「刘海」的遮挡显得格外突出。
也就是说,降低「刘海」的存在感、使它不那么令人讨厌,接下来会是应用开发商们的工作,后者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必要情况下才需要占用状态栏来展示内容,以及在大多数的时候让用户的视线保持合适的高度。
另一方面,Face ID的出现则意味着苹果在IPhone 7这一代产品上使用的压敏Home键完全沦为一种过渡方案,而在十年之后——中间几乎每年都会产生取消Home键的传闻——苹果终于丢掉了整个手机屏幕上的唯一一个物理交互按键。
不必怀疑Face ID的解锁效率和安全性,以苹果这个体量的公司,在没有证明胜过被替代方案之前,新的技术决然不可能走出实验室获得量产机会。Face ID在未来最主要的障碍,还是在于用户行为的重新培养,iPhone保有用户的巨大数量,都会构成同等程度的巨大惯性。
从iPhone X开始,用户也要逐渐接受一个「时刻盯着你」的手机,你将通过注意力——而不是手指——去唤醒它的沉睡。
连着硬件提供的计算资源和感官捕捉,苹果就能够在软件端输出更为丰富的玩法,Animoji就是苹果对外发放的信号之一,它和ARkit共享一脉相承的战略,也就是融合数字和现实的界限,而智能手机则是混合世界的唯一入口。
或许是对乔布斯的致敬,iPhone X恢复到了iPhone 3G——这才是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hone——发售是的黑白两种颜色选择,即使算上iPhone 8系列新出的腮红金,色彩款式总计也只有三种,是最近几年以来最简单的配色规划。
毕竟,颜色不再是辨识iPhone新机的素材了。
最后,关于定价问题,iPhone 8和iPhone 8 Plus的定价相对以往略有上涨,iPhone X更是创下了苹果手机销售的标价记录。
显然,在保有量和换机率接近上限的情况下,拔高利润空间就是维持增长的最可行手段了,毕竟向下争取用户的行为苹果也不是没有做过,可惜iPhone 5C和iPhone SE的市场反馈都惨不忍睹。
便宜的iPhone卖不动,当然只能卖贵的iPhone喽。
站在个人立场,我还是希望少些人去买iPhone X,你们行行好,把产能留给我们这些想买的好吗?
可惜是不可能的。
预祝苹果2018年第一财季财报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