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阑夕
阑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3,672
  • 关注人气:7,2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2014-02-18 00:37:04)
标签:

阑夕

手机百度

情人节

大数据

开房

分类: 科技·专栏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文/阑夕(新浪微博:@阑夕

 

商业社会,重大节日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既定议题汇聚公众目光的空前高涨,“借势营销”成为助推产品、宣传品牌的精巧手段。

 

自从在春运迁徙、东莞逃离两起事件中,通过数据可视化完成了对注意力的抢夺之后,百度就乐于对搜索引擎后端的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和包装,让用户行为来对热门话题充当总结陈词。

 

情人节过去不久,百度的数据又出来了: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从2月8日到2月14日,关于“避孕套”的搜索热度一路走高,唯一的例外发生在2月10日,在这一天出现了反常的低谷,在整个白天,似乎人们突然都不太关注“避孕套” 信息了,直到晚上才又开始回暖。

 

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查一下日历便可知道,2月10日是万恶的周一,在新的一周工作开始之际,有太多挤压的工作汇报、会议、邮件等着人们处理,自然,生活需求也就被暂时的压抑了一段时间。

 

而在“避孕套”的关联搜索上,究竟是杜蕾斯还是冈本,其实不是用户在意的核心信息,反而是尺寸和演示,成为最强的需求。这个细节,其实值得避孕套的生产厂商思考,由于广告宣传的夸张(比如拿避孕套当雨鞋这种傻逼炒作),导致避孕套产品的适用性被一再忽略,用户对于避孕套的尺寸始终存疑,这个产品本身又不像服装那样有着耳熟能详的尺码标准,是否能够买到合适尺寸的避孕套,被用户当做问题抛出,扔给了百度。

 

而“情趣内衣”的搜索分布,主要居于30-39岁的大叔人群,这个也在情理之中,中年生活,的确需要一些情趣来为之增添光彩。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情侣酒店”的搜索分布数据很有意思,两大年龄段的人群各自占据了40%的比重,一是19岁以下,一是40-49岁,前者很正常,因为大中学生们基本上很难在各自家里亲热,只能出来开房,但是40-49岁的人群也在大面积的搜索开房信息,这个就很奇怪了,其中一部分可能是选在节日当天外出浪漫一次的老夫老妻,但是另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是中年男性的婚外恋了,在2月14日,给老婆打电话称连夜加班,然后抱着美人拿着房卡……


在中国的语境中,“情人”其实别有他意,一般并非指向婚恋对象,而是露水夫妻。上面说了,既然70后们突然表现出与年轻人所媲美的开放需求,于是,与“出轨”相关的搜索也在70后人群中热度飙升。其实,所谓七年之痒,不过是文人墨客的强词,婚姻越往后走,枷锁属性越是突出,很多出轨者在谈及“背叛”时都会一脸无辜:“同样一盘菜,就算再如何美味,重复吃上几十年,也会吐啊……”


尤其对于年过四十的男女,爱情早已蜕变为亲情,婚姻,亦从磨合转为经营,注定是千古课题,难辨对错,只有幸或不幸。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在情人节期间的礼物购买这一选项上,毫无疑问,经济基础决定了人群分布,玫瑰花和钻戒,都是30-39岁人群热搜的礼物对象。传言RoseOnly在2月14日当天的销售额突破千万,如果当真,就必须归功于这些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人了。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老男人们的泡妞技巧,玫瑰花也好,钻戒也好,都是实用性极低、却十分能够满足被赠送对象虚荣心的商品。而20-29岁的男人呢,则多在搜索化妆品来当作情人节礼物,说好听点儿,是体贴,说不好听,是笨拙,你在网上随便搜搜“混合性皮肤”等名词然后挑选化妆品商品送给女人,既不专业(很容易送错),又不能让女人拿在手上自然的秀给所有朋友,性价比实在太低了。

 

“手机里的情人节”闲话一则

 

关于男女在情人节的搜索差异上,百度的文案是是“男人在想去哪睡,女人在研究自己”,这仍然只是表象,往更深一步发散便不难得知,男人之所以在亲热地点上多有踌躇,因为是由男人担任着情人节的安排职责,而女人之所以在乎“怎么穿显胸大”、“男人喜欢的口红颜色”,更是应证了“女为悦己者容”的老话。

 

至于男女激情过后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数据,女性排名最高的是“脖子”,这个其实还是说明,传统的传教士体位是男女激情当中最爱使用的体位,所以常有性爱专家给出建议,当过长使用传教士体位时,温柔的男性可以选择在女性的脖子下面垫一个松软的枕头,这样可以减轻压力,防止女性脖子受伤。

 

-------------------------------------------

 

当然,按照宋人陆游的说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据固然丰富详尽,只是充其量也不过一扇窗口,哪怕装备了天文望远镜去雾里看花,视野仍旧是极其有限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迄今还是有效的。

 

比如,你应该看过这样一段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无论是通过百度还是微博搜索,都会发现它被放在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名下,但是这句话,其实出自中国作家陈丹燕在1992年出版的《鱼和它的自行车》一书,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袁筱一在媒体上发表了关于杜拉斯《情人》的一篇书评,引用了陈丹燕的那段话,却在无意中将之与杜拉斯做了关联,于是蝴蝶效应就此发生。到了今天,这段话占领过超过千万名年轻人的QQ签名、空间语录和微博呻吟,无数从没读过杜拉斯的少男少女都在倒背如流的传诵着杜拉斯的经典语录,创作者陈丹燕反而被时间冲淡,痕迹全无。倒是《新京报》曾经在一次对她的采访中提到过这茬:

 

>>>新京报:有网友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这句话根本就不是杜拉斯所言,而是出自你的小说。杜拉斯的译者袁筱一好像也曾为你辩解,但你对此好像不曾声张。

 

>>>陈丹燕:我无法制止别人的想法,也无意纠正别人的误解。世界很大,我不必管这么宽。况且,大多数误解的人是我不需要纠缠的。袁筱一为我委屈了,为我解释过了,就可以了。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大多都向往为自己生活,而不是为别人生活。所以,别人的评价基本上不影响我对自己的判断。不过,别人提供的丰富理解,并不是太坏的事。

 

瞧,世事就是如此戏谑。

 

关注我的新浪微博:@阑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